我想大多数人提到法律,第一反应应该是,公安封锁凶案现场,警察调查、实施抓捕。人们对于刑法的认知是最直接的,大概是因为刑法最能满足人性本质里对公平正义的渴望。而其中最具神秘感的,应属刑事犯罪的侦查过程。人们的猎奇心理使得侦探小说一直在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在读侦探小说时有着一种矛盾的吊诡心理,明知小说不是真的,却又希望它有一部分是真的。但我想,《名提》给出了更高标准的榜样,它不仅能满足平时接触不到法律的普通读者的好奇心,同时对于像警察、律师、检察、审判工作人员等群体可以带来不同的启发。
知道这本书,缘于一次培训。主讲老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惜茜教授在“审讯策略与技巧”一课中提到《名提》,就当时她读到的部分,她认为很写实。
《名提》并未采用“广角镜头”的方式描写刑侦工作,而是将焦点对准刑侦工作的关键环节——审讯上,从大量真实案例中汲取灵感,着重而有特色地描写了多样的审讯画面。
“名提”,取意“著名提审”。基于口供对于案件的重要性,能在预审处占据一席之地的个个都是多面手,个个都是精英,但其中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被称为“名提”。他们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导致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审讯特点,但相同的一点是,他们能拿下别人拿不下的案子,啃下别人啃不下的骨头。
书中描写的齐孝石、那海涛、龚德培等等人物,不仅是公安预审“名提”,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方面,他们是单位的中坚力量,是“名提”,但他们也是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下属的领导。侦查人员的没日没夜的生活方式,给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他们自身来讲,与嫌疑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也是他们与良心斗争的过程。“一个好的预审员应该是一个好的演员”,可是戏演得时间长了,还能区分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戏剧吗?“以谎言揭穿谎言”的界线在哪里?还有别的方式可以完成任务吗?这是考验每个预审员良心与智慧的问题。
基于侦查工作的相似性,我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可以借鉴吸收普通刑事犯罪侦查的可取之处。想要审讯获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在事前做好准备功夫:对案卷资料了然于胸,对于关键点心中有数;对于讯问的环境、讯问中的动作等细节设计到位。这是预审策略的重中之重。公安机关的审讯理论是从实践中升华提升出一套理论,重新再应用回实践中。目前我们职务犯罪侦查理论的发展现状,给了我们进步的空间和努力的方向。
我们的检察人员面临的冲突不比刑侦人员少。在追求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好的“人”的同时,对于家庭来讲我们必然是一个好的丈夫、妻子,好的父亲、母亲,好的儿女,对于社会秩序来讲我们必然是一个好的公民,对于公众来讲我们必然是一个好的“检察官”。这需要时间,更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