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穿越岁月时空的遥遥千年,闪烁着宝石般诱人心魄的魅力,在坚实而庞大的文化厚积中,她迸射出奇光异彩,展示着不同凡响的艺术生命力。从多元多角度,古诗词以不同样别的文体形式,生动细腻地运用形象思维的语言,描写表现抒发着穷兵黩武、铁马金戈、风花雪月、誓海盟山、春秋草木、秀美山河等,几乎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及地表现世态炎凉、人间万象。
从《诗经》的诞生到《离骚》问世,中国古典诗歌跨越到一个辉煌的艺术里程,屈原以独领风骚的浪漫与爱国诗风,开启了骚体的诗歌形式,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诗歌发展从民间升华到意识形态与精神领域,于是汉民族民歌音乐在秦朝建立了行政管理的官署,到汉代设立“乐府”,给诗歌提供了更广泛的艺术空间,既能朗读又能吟唱的古体诗与音乐的完美合璧,进化了诗歌创作的唯美元素,让诗歌雅俗共赏,随韵远播,广泛植根于民众文化情趣之中。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从繁荣渐渐走向文体形式的多元变革,在唐代出现了律诗和绝句。诗歌不仅需要咏叹与倾诉的抒情之美,意向与造境的空灵之美,更多地融入了语言与声色的含情之美,律动与节奏的音乐之美。
我国是疆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地缘文化形态和语言发音,以及话语表达方式因地各异,这对主体的汉族文化传播和发展客观上形成了阻滞,唐代诗歌创建了中国文化史的辉煌,但历史必然继续向前,诗歌当然不会例外。“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朝末年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的情况,把汉字划分106个韵部,每个韵部包括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可错用。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不断变革,力图简化。清代康熙年间编刊的《佩文韵府》就是后人广为流传的平水韵,今人所说的《平水韵》,多指清朝的这部韵谱。
用新韵写古诗词,是承传古典文学艺术的必然。中国古典诗词多用于吟唱,声律的产生变革从历史与文化观的角度,应服务于内容传播。平水韵与各种格律形式在文化发展史上不断演变,在普通话无限普及的今天,很多古韵的发声与读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至今,现代汉语的四声韵早已深植人心,广泛传播和应用。因此新韵理所应当地被视为国韵,固有声律模式将势在必行地推陈出新,从106韵简化为18韵,这不仅规范现代汉语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也为诗歌的创作拓展了更多广泛的空间。其实“五四”以来的新诗已然进行了成功实践。继承发展中国古典诗词,绝不意味着复古,在更多人喜爱创作古诗词的今天,提倡新韵写作,具有深远意义。因为平水韵回到今天运用,很多发音已经无法朗朗上口地合辙押韵。平水韵产生于历史固有的文化形态,它对古诗词应用发展,就当时的历史与文学艺术现状而言,是无可辩驳的推陈出新。但古往今来有很多传世之作破律破格,可见格律衍生服务于内容。古典诗词的美首先在于它的含情与魅力之惑,即它的空灵美、意境美、语言美、节奏美、形式美。几千年过去了,它的音律形式,应更适用于普通话恒定普及的时代,读起来更让人感到舒服上口。用平水韵读古诗词,由于现代汉语发音的标准习惯,不仅难合其韵,读起来节奏也被异化。这些年,整个纯文学领域的萎缩贫化,很少有人投入古典文学的变革与发展,现状已然滞后。也就是说,中国古典诗词要走出更宽更新的路,真正得到广泛受众,被人们喜闻乐见,面临的是创新而不是抱残守缺,更不意味着持之复古。当然,热爱古诗词的人坚持用平水韵写作也未尝不可。
律诗的局限革出了词,词革出了曲,曲革出了戏剧小说,“五四”革出了新文化,新民歌运动革出了大众文化与诗歌写作的普及。我们切不可忘记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为四亿多,其中绝大多数甚至百分之九十的民众处于扫盲状态。历史与文化在不断开创中迅速演绎出全新的颜容,而今古典诗词在保持固有文体形式和规则下,应革出新的声韵,如此,更有益于中国古诗词这古老优雅的艺术文体,注入时代的精深内涵和日新月异的瑰丽风采,得到永恒的承传,纷扬着穿越时空的绝美气韵和撼人心魄的不朽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