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卖得最好的两部国产片相继传出票房造假。有网友晒出两部电影的网络售票截图,显示电影在午夜场场场爆满,而实际根本没有观众,网友形象地将之称为“幽灵场”。日前,电影局颁发“关于转发《电影院票务系统(软件)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主要针对票务软件管理、电影院票务软件使用等进行规范,以期除灭“幽灵场”,打击票房造假。
据业内人士介绍,片方和发行方搞“幽灵场”,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选择影院非营业时间的清晨或午夜来操作,这些时段,观众极少甚至根本没有观众,影院却有排片安排且“场场爆满”;二是选择影院的黄金营业时间,片方和发行方先砸钱把影厅好位置买下,实际并不会有人观看,却造成票务紧张、上座率高的假象。一言以蔽之,片方和发行方炮制“幽灵场”,就是为在短期内冲高票房,刺激观众跟风观看他们的电影。
有专家对此一针见血:“‘幽灵场’早就有了,但2015年愈演愈烈,搞到半夜开场那种就太假了,现在还有推出100元票价实则8.8元、在市中心影厅的黄金时段包位搞‘饥饿营销’、二线影城小影厅夜夜通宵搞‘幽灵场’……各种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目的只有一个:冲高票房,提高首映周的排片率。”
有网友认为,影院不会做“活雷锋”,片方和发行方搞“幽灵场”,要向影院砸钱,这样做是否太傻?非也。搞“幽灵场”是在以小博大:一旦“超级大片”的形象塑造通过该手段得以完成,电影就会形成火爆之势,观众数和排片量也会大幅提升;影片票房被冲高,背后控股公司的股价还会跟着上扬;影片创造了“高票房”还能留住投资商,或为未来电影吸引新投资人。何况“羊毛出在羊身上”,观众会通过高票价为之埋单。
这就不难理解,“幽灵场”为何会成电影圈的潜规则。这个潜规则,可谓是电影行业的“毒瘤”,对电影观众造成莫大的欺骗。影院售票情况、票房成绩等,是影响观众选择电影的重要因素。一旦有了“幽灵场”与虚假票房的恶意干扰,观众就会遭受到严重误导。近年来,一些烂口碑的电影,票房成绩往往不俗,有人责怪现在的电影观众“无脑无智商”,只知道“捧臭脚”,可又有多少人谴责“幽灵场”对观众的误导与欺骗?
“幽灵场”是在制造电影虚假繁荣的泡沫。它虽让某些影片收获了高票房和“好名声”,但对整个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却是充满吹嘘与造假。比如前不久某影片宣布,“上映10天以12.8亿元成为2D国产电影单片票房冠军”,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是“高售票率、低上座率”的“幽灵场”所作的贡献?泡沫如果越吹越大,一旦破裂,将给电影行业带来沉重打击。拒绝虚假数据,还观众一个真实,还行业一种良性有序,已时不我待。
商业社会中的数据造假并非自电影票房始,造假目的只有一个:以假牟利。“幽灵场”会对优秀电影造成恶意排挤。砸钱玩“幽灵场”,其实是花钱买票房,有实力的片方和发行方才玩得起这种游戏,他们一般是大公司、大投资、大制作,资金雄厚,或“背靠大树好乘凉”。他们砸钱玩“幽灵场”,是在变相给电影院线输送利益,让电影院线旱涝保收,院线在排片时就会有所照顾,从而挤压其他影片的排片率,中小成本影片更无生存之机。这些年,一些好口碑影片常遭遇票房“滑铁卢”,恐怕与此相关。
操控“幽灵场”,玩的就是大鱼吃小鱼的垄断游戏,票房背后杀伐无情,观众不过是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