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之争的扭曲
2018-06-12 15:19:00  来源:检察日报

  “国家祭祀”的“庙祭”与“陵祭”之争最近沸沸扬扬。媒体报道说得明白:“双方争论这一问题的背后,实际是争论如果要将黄帝祭拜上升为国家公祭,那么公祭的地点应该在黄帝宗庙所在地还是在黄帝陵寝所在地。”简单说,就是“公祭”该在河南还是该在陕西?

  “庙祭”与“陵祭”之争并不复杂,中国古代的国家祭祀作为皇家盛典,多有文字记载,又不是小老百姓的平凡琐碎事务,史籍中很少提及。所以,多翻翻古籍,应该就可以明白。果不其然,很多学者在“故纸堆”中找到了“庙祭”与“陵祭”在古代“公祭”的记载。从学术的角度而言,这类争论本不该发生,不过这类文化之争,近三十年来却时有发生,甚至有闹到公堂之上的,倒成为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

  争的是“正宗”,争的是“合法性”。最近的也最有名的一次争论是曹操墓真伪之争,时间前推,类似的是早先的无锡与苏州的泰伯墓地之争。从周代部落的世系来看,泰伯大概是《封神演义》中的周文王姬昌的伯伯,是江南百姓的先人。孔子《论语》中的《至德》篇称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古人所谓“至德之人”“大德之人”,那就是具有最高道德情操的人。因为古籍中的语焉不详,造成了无锡与苏州都抢着说泰伯墓就在自家地界内。“至德”与“大德”这个时候不光是泰伯的情操,更是后人的DNA,怎可轻易让人?

  潇洒地出了函谷关的老子也成为这类争论的焦点。本来,“老子故里在鹿邑”已成为共识载于典籍,自东汉以来,历代帝王也一直把鹿邑太清宫作为老子诞生地举行祭祀,但到了1990年代,却出现了老子故里安徽涡阳说与河南鹿邑说之争。

  最让人大跌眼镜的当然是“赤壁”之争。《三国志》,尤其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的赤壁之战,其战场之址究竟在何处,意义当然重大。自隋唐以来,在长江及汉水一带,竟然出现了五个“赤壁”,分别属于蒲圻、黄州、武昌、汉阳、汉川,这五个地方都曾经号称自己是正宗的赤壁古战场所在。

  诸葛亮也不能幸免,“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而豫鄂两省的茅庐之争也一直互不相让,最后还出来一个重庆说自己坐拥“孔明洞”。这一争论古代的文人们就没有争明白,到了现在,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今人的言之凿凿与强词夺理就越发显得热闹。

  还有兵圣孙子,还有炼丹的徐福……

  如果要列出类似的“口水仗”,恐怕会有一个长长的名录。上个世纪,从对文化古迹的破坏、践踏到后来的争先恐后发掘与保护,说明了我们在思想上的进步,也让文化古迹的保护有了一个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不过,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的这类炒作,最终是服务于商业利益的,我们今天的伪古迹由此可以找到源头。多少粗制滥造的古迹“重建”,让“文化”两个字蒙羞。

  酒神杜康之争,到底谁是正宗,是企业之争,也是地方利益之争,半点退让不得。好奇的是,曾经广告铺天盖地的白酒杜康,是否还有昔日的风采?文化之争中有考据,有推演,本来应该是学术之争,却也有不少的讽刺甚至谩骂,尤其是裹挟了不同地方的人们的激烈情绪,更是颠覆了文化共享的原则造成族群的分裂。文化没有产生应有的凝聚力,而是造成了互相不满的对抗。

  掺杂了功利的动机,文化之争必然造成扭曲,造成人心涣散。希望终有一次,我们不再重蹈覆辙。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