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是公公眼中贤惠的妻子、子女眼中严厉的母亲、孙辈们眼中慈祥的奶奶。她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了一家三代人。
细细算来,婆婆与公公共同走过了大半个世纪,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公公退休以后患有糖尿病,后来又患上老年痴呆症,甚至连婆婆和儿孙们的名字都忘了。公公病了十年,婆婆充当了他十年的保健医生,每天为他注射胰岛素,喂他吃药,陪他散步聊天,直到公公安详离世。在孩子眼里,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正是对爱情最好的诠释。
上世纪六十年代,公公的工作经常来回调动,四个孩子全靠婆婆一个人照顾,她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工作晋升的机会全力照顾家庭。丈夫小时候体弱多病,有一次发高烧查不出病因,在医院一住就是40多天,为了不影响公公的工作,婆婆一个人撑着。最后孩子的病好了,婆婆却累倒了。“当时一听大夫说孩子的烧还没退,我就两腿发软。”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婆婆还是心有余悸。
和婆婆聊起如何培养孩子,她总是淡淡一笑说:“我没咋管,这几个孩子都很努力!”而实际情况却远没有婆婆说的那么轻松、简单。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当年婆婆的三个孩子都有资格参加高考,为了不让孩子们错过机会,婆婆挨家挨户借书。可对于刚刚经历过十年浩劫的人们来说,书真的是奢侈品。婆婆只要听说谁家有藏书,不管多远,不管登门几次,都要想方设法替孩子们借回来。凭这股不屈不挠的劲头,孩子们学习起来也都非常用功。
那时,没有空调,没有电扇,孩子们学习到多晚,婆婆就在一旁陪伴到多晚。多少个这样的夜晚之后,三个孩子终于全部考上了大学。后来,我的丈夫也考上了大学。供养四个大学生,在那个年代,是无法想象的艰辛。可婆婆从不愿意用艰辛来形容当时的生活,她经常说:“只要孩子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做父母的吃点苦、受点罪都不算啥!”
婆婆的言行深深影响着我们,也潜移默化感染着下一代。姐姐家的女儿,从小受婆婆教导,十分聪明好学,2005年被清华大学录取。二哥家的女儿由婆婆一手带大,更是养成了做事认真、从不服输的性格。随父母移居美国后,经过不懈努力,2009年被哈佛大学录取。
公公去世后,我们一家三口搬来跟婆婆一起生活。共同生活久了,婆婆和我的女儿茜茜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女儿有啥心事,总喜欢找奶奶倾诉。记得前段时间,女儿学校为一个患有白血病的学生募捐。孩子放学回家就把自己的零花钱全部拿了出来,还说要在家里搞募捐,我听后以为是女儿闹着玩儿,根本没当回事。没想到一向节俭的婆婆却郑重其事地拿出一个红包交给女儿,说:“别人有难,我们能帮就帮一下吧!”
这些不经意的小事,不但让女儿受益匪浅,连我和丈夫都自愧不如。有一天,女儿忽然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长大后要做像爷爷那样的人,为人民服务!”听到女儿的鸿鹄之志,我不禁动容,我平日里给孩子灌输的理念是好好学习,长大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不要成为家庭的负担。没想到,婆婆的教育理念却是要让孩子做一个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教育理念的差别,让我看到了婆婆平凡中的伟大。
有人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婆婆让我知道了教育子女,不仅要注重其才华的培养,更要注重其良好品格的养成;明白了教育子女的过程不仅是夫妻相亲相爱的过程,更是良好家风传承的过程。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