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旧世界寻找救赎之道
2018-06-14 16:16:00  来源:检察日报

  影片《独立时代》是台湾地区著名导演杨德昌拍摄的“新台北三部曲”中的一部。影片一开始,字幕打出儒家经典《论语子路》篇中一段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紧接着字幕上又打出:“两千多年后,台北在短短二十年间变成世界上最有钱的都市。”这两段话以全屏黑底白色中文字句映入观众眼前,凸显导演主观意图,奠定影片说教意义的基础。导演用传统儒家经典理论,向观众抛出了一个关于台湾地区经济蓬勃发展后,人们如何面对物质富裕时代传统道德观念的沦落,如何在物欲横流中走出精神颓废的困惑,如何在新旧价值观冲突中坚守传统儒家道德的社会问题。

  整个影片的故事结构由16个段落组成,每个故事段落的开头都切入黑底白色字幕。16个段落出现16次不同的字幕插卡,形式上成为主题先行的提示,说教基调先于故事情节本身交代出来。如片头结束后出现的“生活在理想中的大同世界里”字幕卡:“我的理想是大同世界,世界大同,不止是台湾大同,最好是世界大同。”字幕插卡就是对这一节电影主旨的概述,并提前交代给观众。这样,不仅使得该片在形式上有了西方舞台剧的戏剧美学效果,同时起到把每一个故事情节分开的框架和纲领作用,而且也暗含导演的思想观念并力图以电影这样的表现形式让观众接受。

  《独立时代》剧情故事,展示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地区进入后现代工业社会后,都市新一代青年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影片中的女主角琪琪,被导演刻画成了近乎完美的现代女性形象。她在好友M“11y的广告公司上班,每次都为M“11y化解人际交往和公司事务方面的麻烦和危机。但就是这样一个现代女性,处在尔虞我诈、互相猜忌的社会中,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伪装的诚意。由此,影片暗示琪琪代表着传统儒家道德的真善美,在当代物欲横流、信仰失落的社会中,却被人们认为都是“假丑恶”,难以通行。

  影片在光线运用上手法精妙,光线随着故事情节和人物场景转换而相应变化。这种不同的手法也使光线自身有了特殊的含义,作为故事和人物的陪衬,侧面展现出各色人物的性格。如当M“11y出现时,无论独自待在办公室还是与小明在巷道内接吻等等,光线通常是冷色的蓝黑调,这种光线与M“11y的冷漠、独立以及强势的性格相吻合;等琪琪出现时,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医院,光线通常是暖色的橙色调,与琪琪温柔大方、善良可爱的性格相吻合;到M“11y的姐夫出现时,无论是在租住的出租屋还是在想要自杀的天桥上,光线通常是黑色调,这也暗示了M“11y姐夫被自己的思想所困惑,从而迷失了方向、无法自拔。

  经过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二三十年的不断发展,台湾地区迅速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转型,造就了商品经济发达、物质欲望膨胀的都市社会生活,也造就了这一代年轻人成为迷茫、失去精神支柱的一代。追名逐利的物质世界,让他们感情复杂、缺乏信任,沟通与交流成为一种奢望;快节奏交往的社会环境,让他们越来越感到人与人之间疏远、隔阂与无助。导演在影片中通过塑造十多个人物在三天内交织而成的二十多场次真与假、善与恶的激烈矛盾,自始至终展现人物角色之间无休止的喋喋不休、论辩、争吵、对人性道德的阐述与否定,甚至相互在对话中不时满口粗话露骨直白毫不掩饰……虽然主题庞杂,但环环相扣。这样的表达,使观众能更加直接地审视自己在物质极大满足下的现代社会中的精神家园。导演通过知性、犀利的镜头语言,用电影这把“手术刀”,剥开了繁华生活背后都市人们的心灵世界,展示出的是普遍的孤独、痛苦却看不清自己心灵深处的价值追求。

  《独立时代》几乎没有大外景,其巧妙运用封闭空间的表现手法,如多次借用门、窗、楼梯、办公室等实物和场景,突出制造出空间的狭小与割裂,使有限的空间越发显得不完整。导演以这种表现手法试图将物理空间同人物的心理空间相对应,表现人物性格的分裂、隔阂与空间对人的挤压、分离,以此烘托现代都市中人与人交流困难、人际关系冷漠与疏远的电影主题。影片中,醒悟的琪琪与小明的对话在电梯中进行,赋予了电梯承载交流和沟通的功能。通过电梯门的一开一关与其连接的门内、门外两个空间,将琪琪和小明两人的关系由结束到新开始的转换完满地衬托出来。最后两人在电梯门口的相互拥抱,以及琪琪的红色着装,暗含着她走出迷雾见到了光明,也预示着传统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拨云见日。

  《独立时代》是导演杨德昌说教主义影片的经典之作,使得影片结构更像他画出的卡通漫画小说。且影片中琪琪、小明、阿钦、姐夫、L“““y等每个人都是明显的不同人物类型代表,这就使电影主题的指向性太过明显,反而失去了一些冷静与深刻,使传道解惑的作用和效果似乎打了折扣。影片深深地烙上导演抱有强烈的时代救赎责任和对儒家传统文化的依恋——他以批判出场而选择回归传统。

  电影《独立时代》不追求观众潸然泪下的效果而力求观众扪心自省,导演秉承都市文化思辨者的一贯立场,集中探讨儒家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伦理观在当今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并把这一责任交给了更具有广阔视野、拥有更多公民精神的年轻一代。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