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封面“撞脸”的尴尬
2018-06-14 15:35:00  来源:检察日报

  书籍直抵人的心灵,关乎文化建设和文明传承,因此图书编辑、出版是一项神圣的事业。然而,在一些人那里,这项事业的神圣意义却正在被消减,世界名著封面画频频“撞脸”即为一例。

  据某出版平台统计,目前“撞脸”的名著有司汤达的《红与黑》、莫泊桑的《羊脂球》、托尔斯泰的《复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和《双城记》,涉及多家出版社。尽管地域不同、题材迥异,这些小说的封面均使用了同一张油画!画中服饰繁复、姿态优雅的男女二人被不少读者戏称为“最佳串场演员”。

  有人认出,这幅画是法国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于1788年所作的《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与他的夫人》。

  读者心目中原本“高大上”的文学名著,居然被诸多出版社一本正经地闹出如此“乌龙”,真是让人醉了。

  面对电子读物的冲击,很多人之所以依然痴迷于纸质书,就在于他们心中仍怀有一种别样的情愫:纸质书无论从形式还是到内容,能为他们至美的追求提供更为妥帖的依靠。想一想,那种在书卷开合之间让自由的心翩跹翱翔的状态,岂非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情之所系?可如今,居然连正规出版社所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也草率地一再请上“最佳串场演员”,你让读书人那颗期许远离世事喧嚣、渴望浸淫书香的心,何以稳妥安放?

  文学名著“撞脸”,是近年来图书编辑、出版当中职业精神缺失的一个缩影。如今,互联网发达了,编书变得似乎越来越容易,只要懂得一些电脑与网络知识,一切都能轻松搞定;而且,在很短时间内做出来的书,还能够“看起来很美”。然而,这些书看起来美则美矣,但这种美徒有其表,缺乏内涵。它既拉低了书籍的品位,同时,张冠李戴拿名画冒充名著中主角的情况,也是在消减读者对于图书编辑、出版的信任与信心。

  网络信息化的过度利用给图书编辑、出版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与忧虑。

  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曾感叹:“书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神圣,似乎谁都可以编书。”他指出,原先需要请专业美术设计师一笔一画画出来的封面,如今只要从网上一扒,在软件上一PS,都能完成。更有甚者,当下很多出版社为了节约成本,会直接“打包”交给排版公司处理封面,市面上八九成的图书封面都是对网络素材的东拼西凑。原本需要逐字录入、反复编校的名著,如今在网上更是可以找到现成的文本。

  如此编书,委实是对图书编辑、出版的戕害。虽说市场化条件下,出书要计算成本、讲求利润,但出版业在追求经济效益之时,应该考虑自身的职责所在,不能不顾及社会效益吧?

  日本从事家具制作54年的手工匠人秋山利辉撰写的《匠人精神》一书近日引入中国大陆。秋山利辉先生讲到了把年轻学徒培养成为一名合格工匠所应具备的正确生活态度、基本训练、工作规划、知识和技术等条件。他坚持认为,“技术40%,品行60%。没有超一流的人品,单凭工作打动人心,是不可能做到的”。他寄语年轻人要做不忘初心的“傻瓜”,心无旁骛。

  编书出书,大抵也需要这种“匠人精神”,在尘世的喧嚣中保持一份宁静致远的心。

  编辑:黄韵洁  

上下篇导读

 · 遗老
 · 享“瘦”爬楼
 · 有家,就有世界
 · 童年记事—淘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