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甘肃政法学院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省属政法院校,她位于兰州市安宁区黄河岸边的十里桃园之中,同兰大、师大、农大、铁院等这些庞然大物相比,她只能算小家碧玉。学校当时只有一栋教学楼,一栋办公楼,两栋宿舍楼,四栋家属楼。砖红色的小楼映衬于青松翠柏之中,显得更加小巧迷人。
1991年入学时,学院只有法律与公安两个系,还不到四百名学生,学院共有三名教授,其中两名给我们上过课,而许多大点的大学里,本科生连教授的影子都看不见。
法律系的郑家奎教授是福建人,长得又干又瘦,但治学严谨,为人正直,有点仙风道骨的感觉。他给我们上《宪法》,说话福建味很浓,过了半学期才略懂,但他正直的人格就像法律的化身,影响了我的一生。有位叫刘亚玲的女讲师,在批评学生时摆出名校研究生谱,差点与学生打了起来。因为班上许多学生都是提前录取进来的,分数早超过重点线,最不爱听的是门第论英雄。但我发现,她的笔记细致地记录《德国民法典》的重点条款,又加上自己的点评,原来笔记可以这样详细。我学习刘老师的笔记方法,从而改变了我读书的深度。在大学里我写下十本法律课外笔记,给我的法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院小有小的好处,我们学院的食堂就很好。当时两角钱的土豆烧牛肉,只有两三块土豆,其他的都是牛肉,真是价廉物美哟。但到了第三年,土豆就变成了一碗,牛肉成了两三块,学生便与食堂展开了辩论,认为从语法上“土豆烧牛肉”是偏正词组,土豆是辅料,牛肉是主菜,主料如此之少,就是名不符实,在没有改名前销售,就是“欺诈行为”,应当“双倍返还”学生的菜金。学院因此成立学生参与的伙管会,实行民主管理方式,但牛肉并没有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回想起来就好笑!
学院小有小的好处,图书馆借阅十分方便。那时候我一周要读二十本书,广泛阅读法、文、史、哲方面的书籍,可以说“让历代的马蹄在头脑中践踏了一遍”,形成了我的知识基础。我们班有四十五个人,每个人的兴趣各不相同,有的专读古典哲学,有的专读文学,有的专读计算机,有的读商学。毕业之后,有的创业而成亿万富翁,有的成为计算机技术专家,有的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但更多的成为司法机关的骨干,书写着正义与侠义结合的人生。甘肃政法学院就是一个神奇的大学,会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才,其实功劳最大的就是图书馆,还有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
学院小有小的好处,师生沟通没有距离。
我们与学校的老师基本认识,我还在几位老师家吃过饭。记得有一次在班主任刘树君家里吃饭时,她老公突然回家了,他长着一副大胡子,像《水浒传》“蒋门神”一样可怕——虽然同在一个学校里,可是我们彼此并不认识。他凶神恶煞地问:“你是谁?”我也攥紧拳头问:“你是谁?”刘老师从厨房出来介绍说是她的学生,他露出奇怪的目光,上上下下打量我好几遍,才慢慢地进卧室去了。
当时,我懵懵懂懂,根本不知道他的激动情绪从何而来,他的目光为何那么奇怪。后来才明白,刘老师当时二十六七岁,长得如花似玉,而当时我20岁,算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他错把我当成竞争对手啦!确实,刘老师温润可人的形象,成为我们班男生的择偶标准,影响不可谓不深远矣。
学院小有小的好处,同学才能没有埋没的机会。学院有许多社团,我参加了《正艺》文学社,我们晚饭后最多的工作就是“拉人入伙”,谁能写谁能画,清清楚楚,我至今还珍藏着数本《正艺》,还能区分各位兄弟的文笔。学院每周都有许多专题讲座,请来知名教授开设,内容有诗歌、文学、法学、宗教等,无所不包,只是阶梯教室的那个挤法,想起来还冒汗!
甘肃政法学院是我法律启蒙的地方,也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更是我心灵归宿的地方。我走遍五湖四海,再没有发现比她更好的大学。
小小的大学,大大的能量。
(作者为甘肃省武威铁路运输检察院副检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