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文艺怪象”时下成为一个热词,是因为在浩繁的文艺作品中缺乏深度与力度,我们被庸俗化的精神产品所环绕。一方面是热得烫手、热得刺眼的文艺作品在媒体上狂轰滥炸一般震耳欲聋,而另一方面是优秀作品寥若晨星。书评、影评、乐评满天飞,捧出无数的“大师”“准大师”横空出世,但其实只是一则简单之极的煽情广告。
所以,“八大文艺怪象”让我们觉得“仿佛旧相识”:文艺作品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调侃崇高、扭曲经典、搜奇猎艳、颠覆历史,甚而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文艺创作充满浮躁之风,信奉金钱至上;一些文艺界人士作风漂浮,走马观花;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崇洋媚外,“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文艺创作成为市场的奴隶,沾满了铜臭气;文艺批评界,吹捧奉承,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
这“八大文艺怪象”,概括了当前的文艺环境、文化环境的现状。这“八大文艺怪象”,既有文艺的原则问题,也有文艺的审美问题;既有文艺思想问题,也有文艺本质问题;既有文艺评判标准问题,也有文艺价值问题;既有文艺创作的倾向问题,也有创作者的心态问题。这“八大文艺怪象”,归之为一个词,那就是:庸俗化。
文艺作品与文化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百花齐放本来是一个基本原则,但是缺乏高尚的情操与深邃的洞察力,一味庸俗,就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了。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众多的通俗的、大众的文化艺术,需要通俗的乃至快餐文化的消费,也需要对一个时代的生活、文化和精神产生影响力和作用的文艺和文化的“高峰”。如果绝大多数的文艺作品都充斥着“八大文艺怪象”,只能凸显了我们精神品质的低劣。庸俗这个精神之敌,攻城略地,我们的进步如何体现?
对于庸俗化的东西,我们批评的力量不仅无法体现,而且被铺天盖地的追捧之声湮没无闻。名利、商业、人情等诸多诱惑,让这样的追捧泛滥成灾。我们的价值观几乎紧缩为唯一:只以名利收益作为标准。当市场经济的幽灵进入了我们的艺术殿堂,游戏规则将按市场法则改变,尽管没有人可以阻挡市场经济的泛滥,但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并警醒艺术的责任和良心,文艺远离金钱才能有节操,远离世俗才能有格调,远离平庸才能有境界,文艺创作的底线是不能丢失节操和格调。但是,我们追求“商业化”的过程中,抛弃了责任与情怀。“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难成大器也就在预料之中。
阅读、观影、欣赏音乐等艺术享受如今已成为一种时尚,在这样的时尚大潮中被裹挟而至的艺术创作,当然需要与时俱进,但也不能一味逢迎与赚取噱头。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会一开始就是一种时尚,而是与社会主流保持一定的距离,具有一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我们社会的当代艺术之所以抵达庸俗化的轨道,还因为不在少数的艺术官员、艺术投资人及大量的网络媒体,虽然投入艺术活动,却无从理解艺术的核心,只能据艺术的表面形式作为唯一判断标准。因此造成掌握了大量话语资源的群体,对艺术的判断简单化、曲解化,最终庸俗化。
别林斯基曾称赞普希金:“他是第一个偷到维纳斯腰带的俄国诗人。不只他的韵文,而且他的每一个感觉,每一种情绪,每一个思想,每一种情景的描绘都充满了难以言说的诗。他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观察自然和现实,这个角度是为诗所特有的。”我们今天的艺术家们,很少有人在乎这种深入骨髓的体验与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