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少不了辣椒,粤菜不能缺蚝油。蚝油,是广东常用的传统鲜味调料,这种用蚝(又称牡蛎)熬制、浓缩、调配而成的液汁调味料,其味道鲜美,蚝香浓郁,黏稠适度,营养价值高。
说到“蚝”,就不能不提“横琴蚝”。横琴岛离珠海市区20多公里,东邻澳门,与香港湾仔也很近。横琴出产的蚝,身体肥硕,鲜嫩质美,清甜味香。如果说酥炸鲜蚝、芝士鲜蚝、白灼鲜蚝、铁板鲜蚝、壳烧鲜蚝等各种特色的横琴鲜蚝美食会让你味蕾留香,那么以蚝壳为材料的“蚝宅”建筑物便会成为你记忆中的豪宅。
这吃剩的蚝壳,本应是弃物,但海边的人们用蚝壳等贝壳筑坝。贝壳坝很结实,大浪可以淘沙,却奈何不了贝壳坝。零碎和整块的贝壳犬牙交错,层层叠插,很耐海水冲刷。始建于明景泰五年的珠海菉漪堂,其宅院便是用蚝壳做外墙装饰,令人叹止。广东多雨,雨水被蚝壳挡住,淋不到墙面,便不会浸湿墙体,既美观又实用。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也是凝固的历史。“岭南蚝墙”与雕梁画栋曾是广东达官富户的标志性建筑。蚝壳虽廉,但建“蚝墙”却费工费时,非普通人家财力所能承受。在“蚝墙”文化的背后其实映射着历史和政治。在封建制度下的立体金字塔式社会结构中,“蚝墙”只能是那些处于上层的少数人的身份标签。
无独有偶,在游览西藏布达拉宫时,我得知:布达拉宫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和木材,但有两种鲜为人知的特殊材料是西藏独有的。一种叫“阿嘎土”,其实就是一种风化石,似土似石,亦土亦石。西藏的“阿嘎土”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打制特别耗工费时,在旧西藏只有寺庙和一些贵族家庭才用得起。另一种独特的材料叫“白玛草”,是一种墙体建筑材料。“白玛草”本身是一种柳枝,秋来晒干,去梢剥皮,再用牛皮绳扎成拳头粗的小捆,整整齐齐堆在檐下,等于是在墙外又砌了一堵墙。然后层层夯实,用木钉固定,再染上颜色。“白玛草”墙不仅有着庄严肃穆的装饰效果,还可以使建筑物顶层的墙砌得薄一些,从而减轻墙体的分量,这对于高达13层的布达拉宫来说,显得至关重要。“白玛草”制造的工序复杂,利用率又低,普通百姓是绝对用不起的。所以,它也不例外地成了旧西藏社会等级的标志之一。
建筑是无声的文化。不同的建筑、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筑是人们根据当时当地所具备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所建造的,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由于这些条件都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所以,一个建筑不仅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还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建筑的地域性表现在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气候条件和就地取材上。其实,每一个优秀建筑的产生都离不开具体的地域条件和社会历史背景。
每件传世的建筑作品,都是历史的豪宅,是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成为记录社会历史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