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法律的不解之缘,实在有些歪打正着。从小在太行山沟沟里长大的我,只有一个模糊的理想,就是不再像父母般面朝黄土背朝天。那么出路基本唯此一条:考大学。为此,我百般努力。高考录取结果出来发现,被调剂到了法学专业。当时法学专业虽火,但就业形势不妙。
拎着大包小包踏进了唐山师范学院的大门,我的心也悬了起来:我们是该校法学专业招收的第二批学生;师资严重不足,有的老师承担两科以上教学任务,多数老师刚刚大学毕业,有的老师还未过司法考试……拿到一本本厚厚的红皮书,法理学、法制史、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眼花缭乱,心悬得更高了。
但凡事总有两面性。年轻的专业、年轻的老师,虽然在学术研究上有所不足,但他们有激情又耐心细致,知识点讲解全面到位。毕业那年,我以400多分的成绩一举通过了司法考试。受当时民诉法老师的影响,参加了研究生考试,有幸进入了老师的母校——西南政法大学。有了这些收获,总觉得是法律对自己的认可,我内心开始真正喜欢上了法学。
怀着对西政精神的向往,我来到了慕名已久的法学院。“博学笃行,厚德重法”,为不辜负期望,我不敢有丝毫松懈。诉讼法学的专业学习是辛苦而又惬意的,时常流连在人头济济的图书馆,成荫绿树下的石凳上、彻夜通明的教室里。在云雾缭绕的歌乐山下,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开始苦苦探索法的精髓。
研一寒假回家时遇到的情景我至今难忘。从我到家的那天起,我家就像开了商店一样,来串门的乡亲络绎不绝。每个前来的乡亲先是恭维我父母一番,羡慕他们养出了这么有出息的闺女,仿佛我就是山窝窝里飞出的金凤凰。末了,就像是把我当作救命稻草般,将他们遇到的各种房边地沿、赡养继承、结婚离婚这些问题一股脑地说给我听,寻求法律上的解决办法及预期后果。对于突如其来的这一切,我有些不知所措。父母说,这几年村里人遇到事都想着用法律来解决,你要是懂就帮人家一把,不懂可也别瞎说。看到乡亲们焦急、期盼的神情,我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怨自己所学不够,切身体会了“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尽力解答乡亲们的疑惑,有时候还帮他们写起诉状、刑事附带民事诉状甚至离婚协议书……
也是从这时起,我简直成了我们村里的“法律顾问”,即便在学校的时候还不时接到父母的电话,帮人解答法律问题。父母偶尔说起,他们现在在村里特别受欢迎,也是因为我的缘故。我听后竟不知如何作答,突然间就流泪了。我也可以让父母引以为傲了,我也可以用所学知识帮助别人了。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正爱上法律这个职业应该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研究生三年时光,读了一些书,听了一些学术报告,参加了一些学术会议,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更重要的是,三年来的所学所闻所感所悟,以及由此形成的读书、思考习惯和法治思维的养成。这些都是我进一步前行的坚实后盾。我喜欢西政,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民诉法奠基人常怡和他带领下的一众名师,还有她淡然的气质和静水流深的情怀。
毕业后到检察院工作,实实在在办案好几年后,某天突然读到一段话语:目光在事实与规范之间来回穿梭,直到寻找到那个严丝合缝的点,听到“咔哒”一声,这个案件就圆满了。读书如此,办案如此,我想我现在的选择亦如此——热爱我的热爱,信仰我的信仰,亦圆满。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