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陷入一种两难境地,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要说折磨人恐怕没有比这更折磨人的了。就像一些热恋时被感情烧糊涂的女性,总爱撒娇地问热恋的对象:如果你妈和我同时落水,你先救谁?
难怪哈姆莱特总是念叨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那么,是谁让我们陷入了这种两难境地、或者说何以陷入这种两难境地呢?
人所以两难,是因为选择哪一个结果都会让自己留下遗憾,选择哪一个结果都会给别人造成有意无意地伤害。有些人喜欢快刀斩乱麻,绝不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但有些事并不是一把快刀就能解决的。就像选择工作,一个是自己喜欢干的工作但挣得少,一个是自己不喜欢的但收入高,为了钱多就得委屈自己的志趣,为了自己的志趣就得忍受清贫。有了工作,有人处处给你掣肘,你还不得不干,欲干不能欲罢不忍,也是两难。姑娘选择对象,一个有钱但人品不大好,一个人品好但钱不多,这可能就让姑娘为难,选哪一个都会让她蒙受损失。相反也是一样,让小伙选姑娘,一个长得俊,但既不温柔又不贤惠,一个既温柔又贤惠,但长得不理想,选哪一个都会心有不甘,也会心有不舍。
这么看,似乎是我们自己让自己陷入了两难境地,是自己的犹豫、自己的目标不清。可看得多了,又不免怀疑这个结论。
我的一个朋友,他的名字在户口登记时被无意中写错,办身份证时他要更正过来,可办证的人说什么也不同意。当然,他能说出一大堆依据。即使是他们登记时弄错的,你也没有改正的权利。要不要重拾这个权利,要不要跟人掐到底,实在让人为难。
这还只是个人的名字的问题,只关乎个人的利益。有的时候,有些人就让许多人陷入两难境地。比如说,涉及公共利益的时候。如此看来,使人陷入两难境地的就不是自己了,而是不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人们或有关部门。
鲁迅先生说过一个故事,说爷俩牵一头毛驴上街,一开始父亲心疼孩子,让孩子骑在毛驴上,有人见到就说这个孩子真不懂事,让他爸在地上走,他骑毛驴。小孩一听,下了驴,让老父亲骑上。可有人见到又批评当爹的怎么忍心让孩子走。爷俩没辙,就都骑在毛驴身上,却还是有人愤愤不平:太虐待牲口了。爷俩实在没法,只好抬着毛驴回家。人们只把它当笑话来说,绝不相信现实中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可现在媒体就遇到了类似的尴尬。老人跌倒有人救助却被人家讹上,这是多么令人上火又令人痛苦的事情。记者将此事披露出来,引发了人心的“地震”。一时间议论风起,人们莫衷一是。报道者认为,不能让好人流血又流泪,应该声讨不义的人,哪怕是老人。反对者觉得,批评讹人不能这么简单化,否则,以后谁还敢见义勇为。双方相持不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颇有些让人难以适从。也就是说,人们的不同看法不同观念,也会导致人陷入两难境地。
不管怎样为难,最后也作出选择,选择的原则无非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也就可以理解孟子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时候,果断舍鱼而取熊掌。其实,有时连利害轻重都难以权衡。周国平先生讲过一个故事,一对母子同时落入洪水之中,农民救起了妻子,孩子却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救妻子对,孩子可以再生。有人说妻子可以另娶,孩子却不能死而复活。作者于是问那个农民怎样想的。那个农民说,洪水袭来,妻子就在我身边,我救完她,孩子已被洪水冲走了……
由此可见,许多选择也是出于无奈,人们只能顺其自然。
当然,在有些大是大非面前不能含含糊糊。20多年前,有些人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非常疑惑甚至不提不念,邓小平南巡讲话,认定主要祸害还是“左”,“不改革就死路一条”,一下子拨正了航向,再无人无所适从。这种眼光和魄力,真让人追怀不已。
(刘兴雨:辽宁省本溪日报高级编辑,曾出版杂文随笔集《追问历史》,“中国杂文百部”中收入《刘兴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