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影不妨学“荷兰经验”
2018-05-29 14:46:00  来源:检察日报

  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440亿元人民币,但其中来自儿童电影的贡献却屈指可数。儿童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人的一大痛处,题材受限,数量稀少,质量不高,观影人数少,已成为难以突破的屏障。然而在荷兰,目前发行的所有荷兰电影中,24%的份额是儿童电影;儿童电影导演可以得到荷兰电影基金会及媒体基金会的资金支持;政府电影拨款的40%用于拍摄儿童电影。

  日前,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特别活动“中国荷兰儿童电影研讨会”上,荷兰电影基金会多琳布内坎普、荷兰旅鼠电影制片公司执行长莱昂蒂娜佩蒂特女士以及荷兰著名制片人哈洛 范斯塔沃登出席,并与中国影人分享了儿童电影的“荷兰经验”。

  “尽可能地多拍儿童真人电影”,荷兰电影人建议,可以专门成立一个机构,找到一两个好剧本,然后认真地拍成电影,做好发行,让其他的市场从业者看到原来儿童电影是可以赚钱的,从而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新兴的市场领域。在我国70、80后的记忆中,《小兵张嘎》《霹雳贝贝》《三毛从军记》《城南旧事》《红衣少女》等优秀儿童故事片,唤醒了他们的爱与诚、美与真、善良和可爱,滋养着他们的精神世界。现在的孩子同样需要真人故事片记录下他们的欢笑,给他们留下不会磨灭的文化记忆,同时留下一个民族的成长与壮大见证。可如今,孩子们可以观看、能够记住的优秀儿童故事片又有多少?儿童电影不仅数量稀少、质量不高,且基本是动画片,常常愁坏了想带孩子观看优秀儿童故事片的家长。

  为何要多拍真人电影?拍摄儿童动画片是好莱坞一大长处,好莱坞儿童动画片早已提高了中国孩子与家长的欣赏水平。而我们目前绝大多数动画片,无论故事还是布景、特效,基本无法企及好莱坞,也无法企及欧洲和日本电影,甚至被评价为“给婴儿看的美术片”“太幼稚”。如果只热衷于拍摄儿童动画片,且一味模仿好莱坞,不是好出路。荷兰儿童电影就是尽可能地拍真人电影,避免与好莱坞竞争,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电影人多与学校合作,做一些教学资源的衍生品”。孩子们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学校,在学校欢笑与忧愁、学习与成长,发生在学校的故事也最多、最鲜活、最感人,这是儿童电影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我们的电影人也应像荷兰电影人那样,投入足够时间与精力,深入学校挖掘资源,把握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灵,如此创作出的儿童电影才接地气。闭门造车的儿童电影注定会失败。

  “把儿童电影当作学校教育的补充”。学校对孩子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仅有枯燥空洞的说教难有效果,应组织孩子们进影院看电影,创作微电影与组织微电影进课堂,教育、熏陶、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和道德意识。这不只是一种道德教育,也是在提高儿童电影在儿童世界的曝光率,培养儿童电影的忠实观众。事实上,我们的学校教育与电影这一教育手段基本是“绝缘”的。

  “政府电影拨款的40%用于拍摄儿童电影”。我们的儿童电影也需要这种强力支持。国产儿童电影数量稀少、质量不高,多是因为追求高票房、大回报的电影投资商觉得儿童电影“钱景”不好,不屑投资,愿意拍摄者也没多少经费投入的动力。我们也该有类似政府电影拨款的40%用于拍摄儿童电影的倾斜政策,给儿童电影创作“添柴加薪”,使电影艺术创造者及投资者不必因为过于担心市场成败而放弃儿童电影。

  编辑: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