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陈忠实近日因病去世,由此引发文坛和众多读者的缅怀和悼念,人们盛赞陈忠实坚守的文学精神和信念,及以丰沛的文学实绩对当代文学作出的杰出贡献。陈忠实是一个从中国社会最底层奋斗出来的作家,他常爱说的一句话是“踏过泥泞五十秋”。“踏过泥泞”,可说很好地概括了他几十年深刻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也成就了他的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白鹿原》是陈忠实成名作,被视为文坛的一座“高峰”,也被看作是一部“奇书”。出版20年间,《白鹿原》以每年5到10万册的数量持续畅销,20年销售超百万册,这在我国当代文坛非常罕见。谈起这本书,陈忠实引以为荣的,不是《白鹿原》多次获奖,不是超过百万册的总印数,也不是被多种艺术形式诠释表现,而在于“这本书,令我感到自信的,心里觉得踏实的,就是整个过程没有经过任何的‘炒作’……对我而言,获得最广泛的读者喜爱,是高于任何奖项的安慰”。
他说,《白鹿原》所揭示的,“是一个时代人的精神心理。在那个时代,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解体了,但在中国人精神心理上的遗留不会随着皇帝退位而消失。”《白鹿原》就此具有了经典文学的价值。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当下的文坛、图书出版界,“没有经过任何的‘炒作’”的作品及其作家,越来越鲜见了,而越来越多的作家及作品,已经把文学“炒作”当成了一种手段、一种能力。也因此,现在文坛上“炒作”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图书出版利益链上的一环,越来越扭曲为一种博取最大商业利益的工具,呈现出非理性、虚假性和娱乐化的特点。我们虽然掌握着许多技术、工具和表达手段,但我们在值得传播的思想方面却不成比例。
1998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后,陈忠实便立刻回到了乡下,避开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创作的力量。“我现在又回到原下祖居的老屋了。老屋是一种心理蕴藏。新房子在老房子原来的基础上盖成的,也是一种心理因素吧……我站在我村与邻村之间空旷的台地上,看‘三九’的雨淋湿了的原坡和河川,绿莹莹的麦苗和褐黑色的柔软的荒草,从我身旁匆匆驰过的农用拖拉机和放学的娃娃。粘连在这条路上倚靠着原坡的我,获得的是宁静。”这是他的一种宁静从容的心理状态,更是一种文学生存状态。
陈忠实懂得,“热闹和喧哗”对于一个作家的精神世界和灵魂生活不是一个好的生存状态。最好的状态,应该是身心的泰然,是精神的安静和灵魂的静默。如今,文坛上不少作家在学养上、文化心态上、精神操守上患上了“浮躁病”,很多人不就是生存在需要不断的曝光率,需要靠绯闻或制造公共话题这样的状态中吗?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位作家能够坚守心灵的安静写出优秀的作品吗?
很多作家、评论家称赞陈忠实“素来低调、质朴”“为人质朴忠厚,绝无虚荣之心和名利之心”。确实,真诚、纯真这些美好的人性品质,是衡量优秀作家的一个重要的尺度标准。远离浮躁与喧嚣,灵魂的沉静、内心的安和,这些人性品质构成了作家的文学精神和文化人格,其作品才可能给我们留下令人回味无穷的记忆。斯人已去,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