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可能没有“主旋律电影”这个词,但有主流电影。用我们的视角来看,《热血强人》无疑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影片背景是1971年的美国,弗吉尼亚州某市的两间黑人学校和一所白人学校合并,原来各自学校的橄榄球队也重组,这些原来互相严重对立和排斥的年轻人最终在一个热血强人教练赫尔曼布恩(丹泽尔华盛顿饰)的带领下组成了一支团结的球队,最终演绎一出气势恢宏的故事。
1968年3月,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发动“贫民进军”(亦称“穷人运动”),途经田纳西州孟菲斯市时,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后来黑人领袖们发起的民族自决运动、黑豹党运动以及黑人群众自发的大规模城市骚动等,实际上都是以不同形式反对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制。1971年的美国种族歧视虽然开始有所松动,但矛盾依然非常尖锐。
赫尔曼刚搬入新家就被白人邻居砸碎了窗玻璃,与此同时,学校白人运动员的家长强烈反对黑人教练的到来,甚至以孩子退出球队作威胁。在尖锐的矛盾中,赫尔曼绝不妥协。赫尔曼尽管是个黑人,但在他的眼里没有黑人白人之分,这种信念让他内心树立了强大的平等意识,于是,种族的不同带来的文化方式的不同、思维习惯的差异自然就被他一一排除了。
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模式: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故事,加上一线具有强大号召力的影星,再加上动作电影模式。我的印象中还有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即凯文斯科纳主演的《棒球手》也让人记忆犹新,《棒球手》走的就是这样的经典路线。
电影在人物塑造上也是功力非凡,除了丹泽尔华盛顿成功演绎了一个血性教练之外,与他配戏的韦尔帕顿饰演的白人教练约特的拘谨、温和以及热爱事业与孩子的个性也让人印象深刻;原白人球队队长盖瑞与黑人朋友由大打出手变成莫逆之交的情节同样让人感动不已。
电影从赫尔曼将所有队员拉去集中训练展开了矛盾,白人球员与黑人球员水火不容,甚至互相瞧不起。科林鲍威尔在他的自传《我的美国之路》中描述:“当年我已经是一名年轻的美军军官,但不能与白人在同一饭店吃饭,不能用同一厕所,甚至走在大街上连看一眼白人妇女也犯法。”
电影在描写体育比赛的场景上真是不吝胶片,大量的冲撞以及战术布置都是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中营造的。橄榄球作为全美最受欢迎的三大体育项目(篮球、棒球、橄榄球),对抗是这个项目的特点,但对抗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使蛮力,同样非常喜欢橄榄球运动的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这样形容这项运动:“我发现橄榄球在战略上非常有意思,它是跟战争非常接近的运动,运动员所做的就是占领或者让出阵地,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战术。”
于是,电影在前半部情节的冲突、人物之间矛盾的展现到比赛时就成了动作的表现,电影的节奏骤然加快,大量的近镜头更是将动作演绎得让人血脉贲张。
中国足球在米卢的带领下冲世界杯那一年,每逢大赛前,老米卢都会组织球员们观看这部《热血强人》。整个世界杯外围赛,中国队员们看了四五遍,有队员说,每次看完都有一种亢奋的冲动,感觉荷尔蒙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可见这部电影如同一针“兴奋剂”。
在都市类言情剧中小男人满口嗲语占据了荧屏的今天,我们应该看看给精神补钙的电影,看完之后向“娘炮”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