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春临碣石
2018-05-29 11:44:00  来源:检察日报

  很喜欢曹操那首《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当年第一次读到它,便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于是,经久不忘,百吟不厌,且常常琢磨:天下山众,为何只对碣石情有独钟?

  抚今追昔,观峰溯源。五十多年前,一个男婴在碣石山东北方不足五公里的山洼里呱呱坠地,刚记事就幻想着早日登上那高高的山顶,看一看山那边的世界。转眼十八年过去,男孩走出山洼到昌黎县城求学。与同学相伴,于秋高气爽时节一临碣石,目睹“碣石观海”之壮观,多年夙愿终为现实。

  生命之河汩汩流淌,又一个十八年过去,当少年完成学业成长起来,工作稳定,女儿也已到豆蔻年华,奔放的血液里流淌的碣石情怀再次喷发,于是携女再临碣石,体验大自然的神奇与多情。

  曾想留住岁月的脚步,但自然法则催促我们行色匆匆无法停步,曲曲折折地步入了“知天命”行列,对生命也就多了一层更深的感悟:成功无学,幸福有道。既然天地运行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何不从斗室中走出,把一生挥洒在千山万水之间,得意时吹几声不成调子的口哨,失意时躺在河边或山巅望几眼变幻无穷的流云……或者干脆跳着脚喊上几嗓子,做一个赤裸裸的自己,这才是实实在在地拥抱生命。

  人以群分。在我人生的第三个十八年之际,生活在老家的家兄、堂哥在和我的交往中耳濡目染,竟也渐渐地迷上了户外登高。尽管农事辛劳,他们每年也要挤出些时间品味天地之浩瀚、万物之神奇。间或谈起“山脚近居五十年,不识碣石真面目”的遗憾,便提议我再去“登碣石顶、览众山小”。

  有道是,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我此前虽已两登碣石,但对碣石山的了解却还是皮毛,于是特邀“碣石通”的师兄一同完成此项大任。

  这次我们选择了香炉峰东侧林荫小径登碣石。一路树高林密,石奇谷幽,眼望之处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大有亘古通今之魅力。千年板栗石木合抱、飞来巨石峰顶矗立、笔砚劲松劈石而生、龙潭仙洞悬空而挂。我们时而快步穿梭,时而驻足感叹,不觉间途归登山主路解脱岭下。

  热衷于攀登的感觉,上升,然后俯视,说不准的远和把握不住的近,众鸟喧嚣,金光四溅。正是从解脱岭下古人镌刻“碣石”处开始,坡陡路险,林荫山道转为拾阶而上,人完全暴露在阳光之下,堂哥渐渐有些气喘吁吁了。

  碣石山是一道千年待解的方程。日月交替,炽热与阴柔,砥砺着不朽的躯体,翻开刀削斧劈的山岩,阅读坚硬的气息,谁都难以洞穿全部的细节:望海长廊是谁东南远眺,八仙台上是谁嬉戏切磋,山巅极顶又是谁终日修炼成仙而去……这一切,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混沌不清,好在这次有教授的一路相伴,答案渐渐清晰。

  “顶峰因如似柱,犹如直插云霄的天桥柱石,故曰‘碣石’;传说《封神榜》中云霄、碧霄、琼霄三位娘娘在山顶苦苦修行,最终成仙而去,故极顶又称‘娘娘顶’;铁拐李、汉钟离等八仙曾慕名碣石盛景聚集于此,各持法器修炼于大石坪上,故称‘八仙台’;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曹操等九位帝王曾登临此山,其中曹操因留下千古诗篇《观沧海》而最为著名……”中午时分,在洁白梨花掩映下的部队营房旧址的屋顶上,我们一边把酒临风,一边聆听着师兄对碣石山来历的娓娓道来。

  穹顶是鹰隼的驿站,更是乐山者的乐园。推杯换盏结束,我们开始向此次活动目的地——极顶攀登,虽然坡更陡路更艰风更大,我还是凭着坚实的基本功率先触摸碣石的高度,倾听来自天籁的跫音。

  不知什么样的地裂山崩,把碣石顶峰一分为二,恰似热恋中的情侣隔垭对望。略高、更险的北峰于我更具诱惑力,于是与同伴南峰汇合不久,我不顾劝阻另作主张,独自依崖而下、跨石越坎,再攀援而上,终在碣石的制高点褪下现实华丽的衣裳,全身心享受着天地间高贵的洗礼。

  仰卧于海拔695米的山巅,观大千世界,看气象万千,思想穿越时空。绚丽摇曳、众美纷呈的千秋画卷早已弥补因时空煮雨而不能观沧海的遗憾。陶醉在“我比山高”的世界里,思绪追随着晴空丽日、落崖惊风而翻卷舒展:人生犹如登山,“感悟人生”是一种上山攀援的过程,而唯有足之所践、心随所至,才有撷英采珍的福气,也才能在犹如夏花般绚烂的人生中穿行,一路抵达永恒的精神家园,最终获得“人生感悟”……

  约一个小时后,四人重新在部队营房旧址处汇合,选择更具特色的黑鹰沟小路下山。此时,堂哥脸色煞白、虚脱抽筋,我们只好一路走走停停,狂野化为宁静,童心复归稳重。赏心的奇峰异石、悦目的烂漫山花、动听的鸟语松涛驱使我们一起解读“仙”字:人并山则为“仙”。此时此刻我们不就是逍遥自在的神仙吗?

  或许是真的有神仙相助。口渴难耐之时,山腰绝壁流泉处的一泓碧水令我们喜出望外。高兴之余,清理水中杂物,待澄清饮之心旷神怡,疲劳枯竭状态随即改变,堂哥也精神了许多,下山的步伐随之加快。

  人声不再鼎沸,山野复归静寂。如果谁在熙熙攘攘中迷失,那就背起行囊,追随沿着山梁上升的感觉,触摸穹顶的高度,向无限致敬。七个小时的艰苦跋涉,尽管汗流浃背、蜿蜒曲折,但一路走来,体验春临碣石的惬意与满足,奇思妙想脑海萦绕:山不碍路,路自通山;脚比路长,人比山高。

  春临碣石,疲惫与眷恋同行。当晚一帘幽梦,我又回到碣石山坳,与鸟雀齐鸣、与草木共舞、与众仙同醉……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人民检察院)

  编辑: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