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有一种生活叫清明上河
2018-05-29 11:06:00  来源:检察日报

  驻足在苏州博物馆那幅长约10米、宽30厘米的绢画前,我思绪万千。那是一幅前朝古画,距今500多年,名震四海,海内外现存诸多版本,此刻在我面前的是明朝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只一幅名画。殊不知,原作者北宋张择端因做此画久负盛名,历朝历代画匠都以临摹其而声名显赫。明朝仇英版的虽是高仿,但绝不简单仿制,而是重新创作,其中地点、房屋建筑、人物绘制都融入了画匠自己的思想,仇英版展现的是明朝中期清明时节姑苏城内的一派繁荣景象。

  画卷徐徐展开,画的开篇,日薄西山,残阳如血,城郊外,树木成荫,古树参天,崇楼高筑,一条小河穿过白色石拱桥,流向城内。楼阁掩映于葱茏丛林中,飞檐雕柱,蓝顶琉璃朱漆门,汉白玉墙黄履砖,一名绿衣女子与一红衣女子站在层楼过道窃窃私语,衣着华贵、举止端庄。远处是两叶朱色龙舟,一叶掩映在树丛中,看不清船上何人,一叶站着八名摇橹人,清一色女子,两两相对,小舟不紧不慢驶入城中。随河流入城,我们看见河道两旁房屋鳞次栉比,商铺成行,人头攒动。

  那是早春四月,太平盛世,岁月静好。虽清明时节,路上行人却不见哀伤断魂之色,人潮如汐,热闹非凡。定睛一看,家家户户的商铺前都垂挂着商号旗幡,上书写着:汗巾手帕,重金雅扇,朝山纸烛,各色杂货,衣物鞋履……应有尽有、琳琅满目,那是手工艺盛行的时代。明代进入中期以后,也就是16世纪中叶,日渐从一个倡导俭朴、以农为本的社会,转而崇尚经商、奢华,工坊雏形已显,新兴行业悄然盛行,杂耍卖艺、青楼歌舞、占卜算卦、戏台表演等娱乐文化业的繁荣在街头可见一斑。

  从郊外挑着担、牵着骡、骑着马赶来集市交易的人群此起彼伏,卖家笑容可掬,买家神闲气定;两孩童手持拨浪鼓,拦住一杂货郎,欲掀开货盖瞅个究竟,童趣盎然;木板桥、酒肆前、拐角处,友人相见,分外亲热,勾肩搭背,谈笑风生,不如“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说到酒,城内酒坊众多,“应时美酒”的旗幡迎风招展,吃客们在酒肆二楼饮酒豁拳、观赏女伎歌舞不亦乐乎。史料称,古苏州的“吴酒”十分有名,且应用广泛,祭祀、造房、娶亲等民间习俗均用到酒,一直延续至今。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就赞赏“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若能走入画中,与古人共饮一壶花茶,食一块斗糕,岂不快哉?

  细细品味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我难以想象,这名年轻时不过是无名小卒的画匠,凭借多少勤奋和努力才能与当时名噪一时的“沈周、唐寅、文徵明”齐名,合称“吴门四家”。要知,他早前不过是大书法家文徵明家中的门客。典故称,文徵明曾让仇英为其画着色,但着了两次文徵明都不满意,文徵明只能自己着色,这一举动对仇英的打击不小。但仇英并未气馁和消沉,而是愈发努力和刻苦,在他的画作中,我们丝毫感受不到他情绪的外露。他的画工整、细致、讲究、内敛,这也是为何他笔下的人们神情皆安然、举止不急不躁的原因。

  有专家考证,清明上河中的“上河”有“上坟”之意,也有一说称其为“汴河”,也有意指其为“逆流而上”。我更愿意相信后一种,折服仇英这种逆流而上、独步江湖二十年的生活状态。

  编辑: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