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文艺青年吧,他们无害
2018-05-29 11:03:00  来源:检察日报

  一部略带清新的小成本美国电影《文科恋曲》蛮有意思。杰西是一位虽然已步入社会,但内心却十分向往大学生活的年轻男子,他被邀请回母校参加恩师皮特的退休欢送会,35岁的他因此与年仅19岁的学生莉碧相识。莉碧的父母与皮特是多年好友,在交流过程中对杰西非常欣赏。在这段忘年恋中,杰西始终受困于自己的年龄和责任问题而犹豫不决,莉碧则散发着敢作敢为、不惧世俗价值的青春气息。但在进一步交往中,杰西还是不敢突破内心的自己,最终选择了退却。

  《文科恋曲》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反映文艺青年在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以及成长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导演兼编剧和主演的乔什拉德诺自己价值观的投射。

  美国的文艺青年和我们中国的竟然那么相像。关于文艺青年,其实在社会上的认定并不是很褒赞,多和贬损、挖苦、揶揄相联系。文艺青年被网友总结出如下特征:第一,没有生活能力,挣不到钱;第二,有不切实际的梦想,痴呆而固执;第三,爱好文艺,喜欢电影、音乐。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一个突然表现出很强的文艺气质的同事或朋友会语重心长地劝诫:“文艺青年是种病,得治。”这还是客气温和的,还有一种则不是很温柔了:“这个家伙咋一天到晚神经兮兮的?真受不了!”

  现实生活中的文艺女青年辨识度极高,她们似乎都是集体布匹爱好者,尤其喜爱棉布,一袭长到脚踝的长裙,爱戴帽子和围巾,围巾一定要打出别致的花结,爱背大大的包,估计里面一定会随时装着书和《都市丽人》《时尚》《瑞丽》这类印刷精美的时尚杂志。而文艺男青年则偏爱休闲装,基本配置是牛仔裤+衬衣,不爱夸夸其谈,谈吐则被一位台湾女作家形容为“说着优雅的中文”。

  电影中的两个共同具有文艺青年特质的杰西和莉碧就是这样的,他们互相谈论着严肃的主流文学名著,共同欣赏高雅的交响音乐,共同书写听音乐的心得和体会,而且一定要放弃现代生活的电话和电邮联系,要用笔书写在纸上进行信件交流,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传递美好和浪漫。

  文艺青年的特质决定了他们更注重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没有能力改变世界,但也不愿意轻易被世界改变。就像电影中的莉碧主动向杰西投怀送抱,但杰西的道德尺度约束住了他,他拒绝了。

  最终杰西决定让自己回到成人世界,不再沉迷于虚幻的文艺世界。他找到了一个曾经也是文艺青年但醒悟的女人,这个女人告诉他:“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读书,竟然都没有时间看电视,没有领略现实世界的美好。”这样的结尾得让多少文青悲伤和愤怒啊,因为他们是多么希望杰西和莉碧能够最终走到一起。但我想,这正是拉德诺自己所希望的:人终究要走出自己营造的金字塔回归到现实世界,哪怕这世界不如想象中的美好。

  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去充当人生的教导员,我们不要竭尽全力地去把这些“迷途羔羊般”的文青们拉回到我们的世界。他们的生活方式对这个世界是无害的,对他人也是无害的,只不过他们理解事物以及待人接物有自己独特的方式而已。放过他们吧,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滋润地活着。

  编辑: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