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端午躲午
2018-05-29 10:48:00  来源:检察日报

  说起中国的民俗,最繁茂的当属春节,最集中的恐怕要属端午节了,“躲午”就是其中之一。

  “躲午”源于一种古老民间习俗。在中国古代,将农历五月视为“毒月”,五日视为“恶日”。五月初五,五五叠加,是大不吉利之日。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载有:“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也指出:“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

  民间更认为人若在五月初五出生,这个人就是祸害精,会害了父母和祖宗。若是平民,则祸害乡里;若是朝臣,则会搅乱朝纲。因此,乡人最忌讳五月初五生下儿女了。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虽然人们忌讳五月初五有儿女出生,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是谁都没有办法阻止的。既然儿女出生的时辰无法更改,一旦有儿女在五月初五出生,人们也就想出补救办法,也就是“躲午”。

  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要从出生的第二年开始,每逢端午节就必须躲到外婆家去过节。只有这样,孩子方可平安、健康成长,长大后才不会沦为恶人。

  据说,宋徽宗赵佶就是五月初五出生的,从小寄养在宫外的外婆家。当他登了龙位后,就想,怎么五月初五出生的人就会不吉利呢?朕不是当了皇上了吗?将五月视为“毒月”,五日视为“恶日”实在没有道理,这是多么端端正正的日子啊!于是,就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了。

  尽管将五月五日称为端午了,但民间恐惧“毒月”“恶日”的心理并没有丝毫的减轻。记得我小时候的一个端午日,母亲被邻家的五奶奶急慌慌地喊走了,说是邻家婶儿要生了。为了抵御这一晦气,所有邻居中的成年女性都被叫去,如临大敌,五奶奶让她们火速去采集可以攻毒、辟邪、生瑞气的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等,把这些东西挂在婶子临产的屋子门上和街门上,然后全部撤离。

  出生的孩子是男孩。按照“以毒攻毒”原则,村里辈分最大的八爷给这孩子起名“五儿”,这也是我村唯一一个没有按孩子出生顺序起的乳名。因为这是邻家婶儿的第二个孩子,却叫“五儿”,经常让不明就里的人感到一头雾水。

  第二年端午节的前一天,邻家婶儿就抱着五儿回娘家“躲午”。到了外婆家,外公就把用细麻绳串的独瓣红皮蒜挂在孩子脖子上;如果是女孩,则由外婆用细麻绳串石榴花挂在孩子脖子上。午饭则是外婆专门为五儿烙的“五毒饼”;晚上睡觉,五儿的枕头下还压着一张用朱砂画的钟馗图。

  在我的记忆里,五儿七八岁前,每年端午节均由母亲陪着去三里外的外婆家躲午;七八岁之后,他就自己跑了去躲午。每到端午节前,我们遇见五儿就问:“又该去外婆家了吧?”五儿总是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后来,五儿考入了镇上的初级中学,就不见五儿在端午节去躲午了。再后来,多年以后五儿成为省城很有名气的外科大夫,正是:“五月初五去躲午,为了避灾求五福;并非农家忌讳多,此俗原本起远古。”

  编辑: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