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用美食观照历史
2020-02-21 10:57:00  来源:检察日报

  刘小兵

  民以食为天。毋庸讳言,好的饮食能使人胃口大开,愉悦心情,并带来美的享受,美食之于人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更有甚者,透过饮食还能探幽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秉持着这样的题旨,历史学者袁灿兴续《传膳啦!清朝篇》之后,又带来了其姊妹篇——《传膳啦!明朝篇》。本书力求在详解明代宫廷美食之余,聚焦众多宫廷花絮,牵引出帝王将相的百味人生。

  书中,作者不仅将重心对准高墙林立的深宫大院,还将感喟的笔触延及刀光剑影的火热战场。既有对鲜香无比的御膳的介绍,也有对美食背后人文轶事的细细言说。印象最深的,是对明太祖朱元璋饮食细节的剖析。这位出身贫寒的开国皇帝,在战争年代曾寄于名将郭子兴名下,一次遭人诬陷,被愤怒的郭子兴关了禁闭,还不给饭吃。大脚马秀英急忙从厨房偷了几块热烧饼,怀揣着偷偷送于夫君朱元璋。由于怕人发现,又捂得过久,胸脯竟烙出一片焦印,感动得朱元璋无以复加。马秀英的暖心之举,既坚定了朱元璋夺取天下的雄心,同时也促使他逐步养成了清淡、素朴的饮食风习。

  建立明朝后,朱元璋用膳力求节俭。为了警示子孙,他还专门下旨规定,以后历代皇帝用膳时,必须要品尝一道农家菜,意在强化“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之意。一块烧饼催生出节俭风尚,美食的功用岂止裹腹开胃?正如一块马钉决定一场战争一样,其对人心的凝聚,对好的民风社风的建立和传承,无疑都起到了潜移黙化的作用。

  美食映照着鲜活的历史。对照从明太祖到崇祯多位帝王的御膳菜谱发现,明代的宫廷饮食在饮食理念和用膳制度上,总体上是呈现出前紧后松的现象。以洪武十七年(1384年)6月史载为例,朱元璋的早膳12个菜,午膳20道;而到了万历年间,万历帝的御膳品种和数量都出现了惊人的增长。光米面和肉品就分别达30多种,就连茶食和汤品,也多达10至20余种,其奢华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即便到了日薄西山的崇祯年代,那位力图重振大业的崇祯皇帝,其用膳虽无万历帝的铺张,但较之惯于节俭的明太祖和明成祖来说,也是极为丰盛的。

  一个朝代的兴与衰,虽然不能简单地与一两个皇帝的御膳饮食画等号,但站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角度观之,封建时代,一味醉心美食,无止境地追求口腹之欲,而不懂得体恤天下苍生的帝王,终究会在人神共愤中,失却人心,从而失去大好江山。

  御膳之中有警醒。俗话说得好:“酒有酒品,饭有饭德。”帝王将相也是人,从他们对人间美食的孜孜追求上,从对某种御膳的执著偏好上,也能管中窥豹地体察到他们在尽享饕餮盛宴后,隐约流露出的复杂人性。

  杀伐决断的朱元璋,讲求“为上者,饮食要精调”,偏偏面对狡辩的厨子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言行不一的背后,难御的是舌尖上的诱惑。一心修仙的嘉靖帝,派人到各地寻访五色芝。可当有官员申请,要免去他最爱吃的鱼鲊时,嘉靖帝却又不同意。看来,管好自己的这张嘴,还非得要有一番定力方可。沉迷做木工的天启帝偏爱鲜美的鸡枞,只赐给自己的乳母客氏和魏忠贤,连皇后都不让尝一口。一道美食竟成了笼络人心的砝码,看似有情,但却无义,其中况味令人唏嘘。

  《传膳啦!明朝篇》为我们带来了千古名菜“羊背皮”的旷世余香,携来了八宝肠的松软可口,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域外美食“黄鼠”宴的鲜美异常……面对这一道道人间美食,面对用鲜活味蕾撬动开的一幕幕尘封历史,仰慕可以有,但味蕾深处所带来的那些心灵震颤,以及由此而生发出的对现实的深刻警示,更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深思。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