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全省未检业务标兵”陈萍:让青春不再迷茫
2018-08-23 16:27:00  来源:宿迁日报

  “阿姨,我现在工作了。虽然很辛苦,但是被别人认同的感觉真好。谢谢您……”看着这封从外地发来的电子邮件,陈萍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陈萍,泗阳县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员额检察官,第十四届宿迁市十大杰出青年。在4月9日至13日举行的第二届全省检察机关未检业务竞赛活动中,她以总分第四名的成绩获评“全省检察机关未检业务标兵”。

  发来电子邮件的,是一名曾误入歧途的青年。照片中,他稚气未脱的笑容,隐隐透出成熟的气息。虽然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早已结束,但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给陈萍发来电子邮件,说说工作上取得的成绩,谈谈生活中小小的烦恼。

  2010年8月参加工作,2013年初正式投身未检事业,几年下来,陈萍记不清自己办理过多少案件,帮助过多少未成年人。但是,每次收到这样的“家书”、接到这样的“汇报”电话,陈萍都特别高兴——因为这意味着,昔日的迷途少年回归了家庭和社会,找到了正确的人生方向。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对于陈萍而言,从事未检工作算得上是机缘巧合。2010年,大学毕业的她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泗阳县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科工作,后调入公诉科。2012年中,该院在公诉科下设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办公室,2016年设立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2013年初,陈萍休完产假回到公诉科,科室负责人说,“初为人母,可能更胜任未检这项工作。”于是,陈萍进入未检工作,由此与未检工作结缘。

  “我们在办案中发现,孩子犯罪和家庭有很大关系。他们大多父母离异或忙于工作,缺少成长期间必要的关爱和管教。”今年三十出头的陈萍老家在常州,白皙的脸庞配上一副黑框眼镜,再加上甜甜的笑容、清脆的嗓音,倒像是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她告诉记者:“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人们常将16岁比喻为人生的花季。这个年龄的孩子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如果是在当地重点学校学习且成绩优秀的,更会成为很多家长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在陈萍办理的案件中,这样的一位花季少年,却将因盗窃走上犯罪。

  “案情很简单,16岁的孩子踹开别人家的车库,看到里边有酒就偷喝了一点,又将剩下的抱走卖了,请几个朋友吃饭。”陈萍说,看完卷宗的第一感觉是疑惑——孩子的父母有着体面的工作,收入颇丰。为了请朋友吃饭而去盗窃,这个理由说不通。而且孩子表示,踹开车库门乃至盗窃,只是为了发泄情绪,是犯错而不是犯罪,让父母赔钱就可以了。不懂法,是相关教育的缺失,但究竟是什么原因,竟让这个孩子选择如此发泄方式?

  在第一次与孩子和孩子母亲的谈话中,陈萍找到了问题根源——孩子要求母亲离开,并说:“检察官阿姨,不要让她坐在这里,她在这里我就没法说话了。”母亲则气恼地说:“都快被气死了。在家里怎么说都不听,说急了就打,我打过他爸再上去打。”——孩子一旦犯错,就会受到父母严厉训斥甚至是用皮带抽打。被打急了,孩子就跳窗户跑出去找地方发泄。

  “青春期的孩子都有逆反心理,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感到没有尊严,更容易让孩子产生暴力倾向。”陈萍告诉记者,所幸这个孩子没有主观恶性较小,经过教育后也认识到自己行为将产生的严重后果,检察机关最终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在考验期,陈萍对孩子进行跟踪帮教,每个月了解他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思想动态,并引导孩子父母转变教育方式。“孩子现在表现很好,上次谈话时他信心十足地说,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陈萍高兴地说,“看到孩子一天天进步,自己也挺有成就感的。”

  法律是冰冷严肃的,但法律也是有温度的

  在很多人眼中,法律是冰冷严肃的,但陈萍告诉记者,法律也是有温度的。

  去年上半年,一起寻衅滋事案件被公安机关移交泗阳县人民检察院,当事人是一名已离开校园的17岁男孩,受害人则是一所学校的女孩。因为朋友在校园里和女孩发生矛盾,男孩便“应邀”到学校去“教训”女孩,最终女孩受了伤,而警方在男孩身上搜出了甩棍等工具。陈萍告诉记者,这是一起普通的寻衅滋事案件,接手案件时,男孩已经取保候审。

  按照办案流程,陈萍阅卷宗后,先拨打电话与男孩的父亲取得联系。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刚表明身份,对方就劈头盖脸骂了一顿,还说“我的孩子已经这么惨了,你还打电话来干什么?”

  前阵子还好好的孩子,怎么就突然说“这么惨了”?难道男孩遭遇了什么事情?想到这里,陈萍心里一惊,拿着电话一句话也没说,等对方情绪稳定后便询问男孩的事情。原来,在取保候审期间,为了让男孩不再惹事,对方让男孩到朋友的厂里上班,没想到竟发生事故,男孩的双脚被机器绞断。

  男孩残疾了,但案件并不能因此而撤销。如何将案件办好,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为了促成双方谈和,以便对男孩作出更好的处理,陈萍拨通了女孩父亲的电话。但是,女孩的父亲一口回绝,执意要求严惩。

  接连两个电话,接连两次碰壁,涉案双方都没有留下谈和的余地。这样一来,男孩可能将接受法庭的审判,被贴上“罪犯”的标签。还好,陈萍并没有放弃。过了几天,她再次打电话给男孩的父亲,对方的态度稍有好转,但仍不愿承担赔偿责任。“孩子截肢花了很多钱,装假肢还要花钱,我没有赔偿的能力。”

  “电话里,很多事情难以说清,而且男孩接连遭遇两件大事,很容易诱发心理疾病。”放下电话后,陈萍开始计划登门走访的事情。又过了几天,陈萍带着同事和心理咨询师来到男孩家中,看到男孩躺在床上一声不吭,不愿与任何人交流。

  留下心理咨询师在屋里为男孩进行心理疏导,陈萍和同事将男孩的父亲引到客厅说明相关法律法规。男孩的父亲告诉陈萍,因为家庭缘故,他和男孩的亲生母亲早已离异,再婚后感觉管不住孩子了。而且男孩残疾后,家里的钱也都给孩子治疗了。

  这时,屋里传来男孩的笑声。看到一直不愿说话的孩子脸上露出了笑容,并且承认自己的错误,男孩父亲当即表示,愿意向女孩及其家人赔礼道歉,赔偿相关费用。

  随后,陈萍又多次联系女孩父亲,说明男孩的情况,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和解,检察机关由此作出了不予起诉的决定。

  “现在男孩在家中做微商卖女装,生意还不错。”陈萍告诉记者,结案后,男孩经常和她联系,谈谈生意上的事,谈谈对未来的打算。

  如果有更好的支持体系,我们可以帮到更多的孩子

  几年来,陈萍挽救了不少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但给她印象最深的,却是一名因盗窃最终被判实刑的女孩。她惋惜地说:“虽然尽力了,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常常想,如果社会支持体系更完备的话,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第一次看到女孩,陈萍不敢相信她有16岁——又瘦又矮,与同龄人相比瘦小了一圈。其后了解到的情况,更让陈萍感到痛心——女孩因父母早年离异,跟随有肢体残疾的爷爷和有智力残疾的奶奶生活,当地政府为这个家庭办理了低保和相关救助,但生活仍很困难;女孩没有上过学,仅会写自己的名字,没有专业技能,没有自我约束的能力,在美甲店工作几天就厌烦了,重新流落街头盗窃他人财物。

  陈萍与女孩父母联系,对方均表示已在外地重组家庭,没有能力照顾女孩;告知父母有抚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但对方挂上电话不再接听。

  “如果我们不帮她,就没有人愿意帮她了。”陈萍说。

  那段时间里,她走访女孩的家人、居住地居委会、派出所;为女孩联系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联系职业培训学校提升女孩就业技能……但是,这一切的努力,却因公安机关的一个电话宣告无效——在取保候审期间,女孩再次盗窃被刑事拘留了。

  “后来我们到上海学习,还专门就这个女孩的案例进行探讨分析。上海专家表示,没有完备的社会支持体系,没有专业的管护基地,女孩再犯的可能性极大。”陈萍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就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开展了很多工作,推行了社区矫治等工作,但“底子薄”仍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底子薄”,薄在不少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薄在没有专业的机构和人员,薄在尚未建立全社会各相关单位有效联动的机制,“仅靠检察机关,很难完成这项工作。”

  “没有人能够掌握、预判每一个诉讼程序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心理影响,因此,我们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能早一点做就早一点做。”陈萍表示,“底子薄”并不意味着无计可施、无能为力。

  去年3月,泗阳县人民检察院,联合教育、法院、公安、共青团、妇联等,开展“阳光护航 抵制校园欺凌”法治进校园专项行动,增强在校学生法治意识,从源头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如今,该项行动已成为长期工作,每个月都要到几所学校为师生上法治课。

  “法治课内容按照学生年龄设置。低年级学生主要讲如何预防性侵、校园欺凌,我们会用同龄人受到侵害的典型案例,分析他们在自我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互动;中学生有可能触犯法律构成犯罪,我们则侧重法治宣传,告诉他们什么样的行为可能构成犯罪,不能去做,同时提醒学生受欺凌时要及时报告、报案,不要忍气吞声。”陈萍告诉记者,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长期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环境,我们计划今年对法治课的授课面进行拓展,将学生家长纳入进来,从家庭层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今年也会努力联合团委、妇联、教育、民政等部门推动未成年人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编辑: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