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新文弹幕
2019-11-01 16:37:00  来源:检察日报

  李红笛

  人类的文明,民族的财产

  10月24日,“文化遗产法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召开,来自国内外的60余位学者,围绕“文物返还的法理争议”“促进文物返还的多元化途径和经验”等内容进行探讨,以促进我国文化遗产法学科的成长和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据说国际上每次谈到文物返还的相关议题,历史悠久的国家如中国、埃及等,都主张文物应返还诞生地;但新生国家如美国等都极力反对,认为文物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遗产,流落在哪里就可以在哪里受到保护。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谁抢/捡着归谁。

  事实上由于不熟悉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及相关特殊材质的文保技术,最重要的是缺乏对文物诞生地文化历史的尊重,很多“捡”文物的国家是难以保证他国文物得到最好的保护和修复的。另外,“全人类”的东西可不止文物,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是也算吗?总不能自己没有的要求别人共享,别人没有的自己藏着掖着吧。

  借一“部”说话

  近日,成都共享图书馆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在共享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共享领域也在不断地向生活的其他方向扩展。位于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南段的“子集x爱思图书馆”就有着共享图书馆之称。这是由三个“95后”青年合伙创办的,摆满了“旧书”的两面顶格书柜,都来自社会人士的捐赠。不同于传统的以租、借为主要运行方式的共享图书馆,在捐赠的各类型书籍中,大部分书的扉页处都有来自捐赠者对于此书的想法。

  共享本来就是图书馆的关键词,不能共享的只能叫自己家书房。只是随着共享经济的火热,这个词变得时尚起来,连图书馆都要特意把共享二字单拿出来。一部作品只有被阅读被理解被联想,才有真正的生命力,它的内涵甚至可能会脱离原作者的初衷,诞生新的世界。因此交流同一本书的想法有时比交流藏书更有趣。如果读者和捐赠者真的能够通过纸张隔空互动,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是一种别样的浪漫。

  老字号的昨天今天明天

  10月25日,北京市认定的首批20名北京老字号工匠集体亮相,涉及餐饮、食品加工、文化、工艺美术、商业零售、中医药、工业、居民服务业等各行业。在当天举办的“不忘初心传颂经典——北京老字号传承典范经验分享会”上,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老字号工匠认定工作是根据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去年底发布的《关于推动北京老字号传承发展的意见》提出的“五年内认定100名北京老字号工匠”的要求,该局将“认定20名北京老字号工匠”列入2019年老字号传承发展工作要点。

  老字号之所以有绵长的历史,靠的是技艺与匠心的传承。但老字号如果想有更长远的明天,恐怕问题还不少。

  如今谈起老字号,总是情怀满满,质量难讲。常听见的评价通常是不好吃、不好用、不好看,以及“骗游客的”。口碑如此,如何传承到下一个百年呢?光靠这些优秀的工匠或许不够,希望这些继承传统技艺的工匠们不应该变成人形文物被束之高阁,而是成为人们触手可得的日常,毕竟扎根群众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本期主笔李红笛)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