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春天里,我们见证重生
2018-08-15 11:18:00  来源:检察日报

  在“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4月中旬,我有幸随北京博友团一起到汶川映秀镇、水磨镇、北川县、都江堰市、什邡市等曾经的地震重灾区参观。

  南国的春天,到处开满了金黄的油菜花,而废墟之上的新建家园也是鲜花烁烁,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想象着三年前这里还是山崩地裂、房倒屋塌、山河破碎,我不禁被当地日新月异的巨变所震撼,被灾后重建的力量所鼓舞,被灾区的重生所感动。

  我认为,此次灾区之行有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生命。在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在老北川县城地震遗址,我们向遇难者默哀,献花。面对着长眠地下的生命,首先体会到的是生命的宝贵。在一片废墟的瓦砾中,我看到一张在风中飘摇的白色纸条十分显眼,上面写着几个字“想念你,妈妈”。这可能是一个失去妈妈的孩子无声的哭泣。鲜活的生命在强大自然灾害面前是如此的渺小与脆弱。同时,我也为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生命而痛惜。

  在地震展览中,讲解员向我们讲起那些令人感动的普通人的事迹。我又一次看到了大地震中感动了无数人的“敬礼娃娃郎铮”、“舞蹈女孩李月”、“最美的微笑女孩唐沁”、“在废墟中打着手电看书的女孩邓清清”。许许多多在灾难面前,乐观豁达、勇敢不屈的普通人,那些经历危难、九死一生,那些一息尚存、弥留之际的生命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光辉,足够震撼人心。就是这种精神,让他们埋葬悲伤,打起精神,重建希望家园。

  关键词二:大爱。灾区之所以能在三年的时间里发生如此巨变,重要的一点就是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在每一个对口援建的项目,都能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浓浓情意,在每一个灾区人民的言语中,都能感受到无以言表的感谢。大爱无疆、真情无限,三年前举国上下群情激荡,来自海内外的捐款捐物如雪片般飞向灾区,如今,这一切终成正果,铸就了灾区重建的奇迹与辉煌。

  灾区重建的过程中,爱的力量尤其突出,这或许是感同身受的痛楚唤醒了人们未曾逝去的悲悯之心,还或者是受灾者顽强的生命力擦亮了人性的壮丽与辉煌。大灾面前,一度被猜疑抱怨疏远的人际关系得以拉近,那些被琐细的日常生活磨去的热心关爱,随功利贪婪流走的奉献责任,又悄悄地回到了人们的心中。而这一切,都让人们感动着他人也感动着自己。

  关键词三:感恩。我们看到在重建灾区,以“感恩”命名的超市、饭店遍布各地、以“感恩”为内容的横幅、对联贴满民居、街头。所到之处,灾区人民对我们的盛情,都体现了那份感恩的心。最让我感动的是灾区随处可见的五星红旗,的确,国家强盛,人民才会平安,这鲜艳的红色里寄托着灾区百姓对祖国别样的依恋与感谢。

  感恩,是重建灾区人民对祖国最好的赞美,是对灾后重建最大的褒奖,是对援建者最大的鼓励。

  关键词四:重生。行走在北川新县城现代化的街道上,游走在映秀镇、红白镇那如同童话世界般民居之间,徜徉在由北京援建的什邡人民医院和学校宽敞的院落里,看着福利院老人们幸福的晚年生活。我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三年前的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仿佛还在眼前,转瞬间,却是山河再造,重获新生,将当地的基础建设、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水平提速了20年。重建灾区流传一句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

  这种再造与重生不仅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更提振了群众的生活信念和乐观态度。举国支援、制度优势,这无疆的大爱才是灾区从悲壮走向辉煌的动力、源泉。

  在这个春天里,我走过曾经的灾区,见证了灾区重建的成果,见证了灾后人民的生活,更见证了重生的希望。

  (来源:检察日报)

  编辑:黄韵洁  

上下篇导读

 · 杨柳赞歌
 · 走进京西堂上村
 · 约会
 · 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