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书声琅琅忆当年
2018-08-13 09:44:00  来源:北京晚报

  小时候,我家的四合院很静,东西南北十一间房,只有我一个小孩。爸爸虽然是行伍出身,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却很重视,从三四岁开始,围绕在我身边的书,是一摞一摞的,当然以小人书居多。其中我最心爱的是一套连环画《红楼梦》,是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别看只有黑白两色,但那流畅、清丽的线条,早已把王熙凤的俏丽,薛宝钗的端庄,林黛玉的婀娜,印到了我的骨血中。后来稍大些,爸爸为我订了《小朋友》,图文并茂,每期还有张乐平的故事连环画。那时谁家有闲钱为孩子订杂志?胡同里的小伙伴听说我家有《小朋友》,常常结伴而来,争相阅读;后来再大些,爸爸为我订了《少年文艺》,虽然没有华丽的图画,但内容还是很丰富的,我至今还记得一篇叫《她们》的小小说:说的是一群少年,不喜欢班里的女生,从看不惯到渐渐熟悉,从熟悉到敬佩,再到有些喜欢,写得生动有趣,简直就是我们学校生活的再现。

  我家四合院有很多树,特别是一棵老梨树,春天繁花似雪。在夏天的花香中,在冬日的暖阳下,我常常坐在小板凳上,靠着老梨树,一本书一本书地读,老梨树像妈妈,我就是依偎在她的怀抱中,一口气读完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虽然那时并不知道俄罗斯在哪里,但对那种神奇土地上的村舍、农夫、像少女的眼睛一样在树林中熠熠闪光的湖泊,充满无限的遐想。

  电视里,严歌苓谈及她的读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那时,我什么书都看,而且很随意,专拣爱看的情节看,为自己打下了一些很杂的,乱七八糟的基础”,我非常有同感,所谓“乱七八糟”,其实内容是很丰富的,那其中蕴含着审美、对生活的热爱、对外界的感知,还有一个孩童成长的过程,情感世界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那时我家离国子监北京图书馆很近,图书馆像灯塔,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世界的距离,我乐此不疲,一本一本地借阅着,像《红与黑》、《人间喜剧》、《阴谋与爱情》、《战争与和平》等等,那时我们院子里小孩多了起来,借来的书看完了,再互相借着看,大大增加了阅读量,弄得我姥姥成天向我妈告状:“成天看闲书,也不好好写作业,看闲书能当学习吗?”直到有一天,我把一本小册子递到姥姥跟前,那是我们那年中考的作文选,全北京共选了十篇,其中有我的一篇,姥姥惊喜地抚摸着我的长辫子,欣慰之情洋溢在每条笑纹中。

  后来,从四合院出发,我来到内蒙古草原,冬天零下35摄氏度,夏天蚊虫成群,连马都不会骑的我,一下子面对1400只羊组成的羊群。急也急了,哭也哭了,无奈只有面对,可放羊的时候还不敢快骑,马一跑,我先摔下来,弄得老牧民时不时拿我调侃:“马不跑还叫马吗?要不你骑木头吧,木头最老实……”就这,闲暇下来,当羊在安静地吃草的时候,就像俗话里说的“如一粒粒珍珠洒在草原”,我还是要忙中偷闲,从马鞍子上挂的破书包里掏出书来看。那时可看的书太少了,实在没得看,我就看毛选四卷,从头到尾,从尾到头,起初是读不下去,后来不但读进去了,还津津有味、心领神会、满口余香。《矛盾论》、《实践论》像章回小说一样吸引着我,有些篇章我还能大段大段背诵下来,如《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我中华民族“有广大的丰田沃土,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森林……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

  如《新民主主义论》中,“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我后来教书,教的是高中历史,我的课深受学生欢迎,上世纪九十年代,还被评为全国一等奖。细细想来,毛选本身就是一部最生动、最经典的中国近代史,它涵盖了所有的政治、军事、经济各个方面,在我讲授的教材中起到了统领的作用。

  在后来的插队生涯中,书逐渐多起来,我得知临队有一知青,藏书颇丰。放羊之余,我翻山涉水找到他,他二话没说,慷慨解囊,让我随便挑。我扑到那堆书中,挑了《青年近卫军》、《静静地顿河》、《安娜卡列尼娜》、《契诃夫小说选》……至今安娜与沃伦斯基在彼得堡火车站的漫天大雪中,相互对视的一刹那,还深深印刻在我的心中。后来又借了《叶尔绍夫兄弟》、《多雪的冬天》,对现代苏联有了些许的了解。

  夜晚,皎洁的月光从蒙古包顶上射下清辉,尽管放了一天的羊,早已筋疲力尽,但我仍兴致勃勃地在煤油灯下读《青年近卫军》,当我看到最可爱最美丽的柳芭和乌丽娅受到德军的酷刑,胸中有一股火,汹涌澎湃。第二天一早,我们几个女生,庄重地、毅然决然地把最漂亮的两头小牛犊(双眼皮、大眼睛)一个命名为柳芭,一个命名为乌丽娅,以寄托我们无法释怀的悲痛。

  再后来,我看到了一档新闻节目: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说起自己读的书,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巴尔扎克、大仲马、莫泊桑、乔治桑、雨果……一旁的奥朗德坐不住了,起身、致意、鼓掌……我也情不自禁站了起来——

  读书、幸福!幸福、读书!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