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图书市场,儿童能读什么?我们已成为出版大国,从出版数量看,儿童读物并不算少。可这么多读物,真的完全适合儿童阅读吗?近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发表文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公认“四大名著”是经典,但是这个经典真的就适合孩子吗?他认为,“四大名著”或并不适合儿童阅读。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其内核有不朽的价值。“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国粹经典,其文学价值无可比拟,如果要让人们了解汉语的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四大名著”无疑是优选读本。然而,虽说人人都应当阅读经典,但是在不同的年龄段,经典的含义肯定不一样。正如有关专家所言,“四大名著都是成年人的经典,并不是孩子的经典,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
《西游记》中神魔斗法,虽浪漫奇幻,亦不乏正义,但其神话思维、法力神权等蕴意,非少儿之智所能参透和正解。《三国演义》中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年少者心性未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此类糟粕地方,稚嫩的心灵难免染上阴毒颜色。《水浒传》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年少者血气方刚,不能明辨是非,难免效仿。至于《红楼梦》里花样少男少女卿卿我我、缠绵缱绻,书中多有男欢女爱描写,让当下发育早熟的少儿阅读这等内容,实在令人不安。
再扩大一点儿范围,除了“四大名著”,在我们的文学经典中,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似乎也非常有限。《诗经》《楚辞》《史记》太过艰深,唐诗宋词大多也不好懂,《聊斋志异》里全是鬼故事,孩子听了可能会做噩梦,至于《说唐》《说岳全传》《七侠五义》之类则更是等而下之了。尤其是这些名著半文半白,有的更是近乎完全的文言文,和现在的白话文其实还有相当的距离,孩子们读起来困难很大。即使勉强读下来也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地看完故事了事。至于作品结构布局之宏大精巧,人物性格之生动鲜明,语言运用之神妙隽永,这些美学上的价值更非低龄儿童所能理解和领悟。
名著自有其思想、文学和艺术上的价值与地位,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作家个人命运的际遇,即便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也不可避免地杂糅了不适应现代文明的糟粕。再伟大的名著,也有其阅读门槛,孩子们尚无阅历,强行灌输未必是好事。尤其是眼下打着“国学经典”旗号硬塞给孩子们的出版物汗牛充栋,其中的谬误和粗制滥造触目惊心。引导孩子读书是好事,但如果读书的方向错了,还不如不读。
人们当然应该阅读经典,但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四大名著或并不适合孩子阅读”的观点,更像是一个提醒,那就是从对孩子们身心健康出发,呼唤更多适合儿童阅读的优秀读物出现。然而,剥离名著,孩子们又能读什么?我们每年的儿童读物可谓琳琅满目,但在这么多浩如烟海的读物中,要想找到完全适合儿童阅读的高质量作品并不容易。这样的读物倒不一定是儿童文学作品——当然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更为罕见——而是说,要从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出发,向他们提供那些容易引起阅读兴趣,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读物。没有了作家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就没有了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儿童读物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