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官场上的“怪现状”形形色色。有这么一路官僚,以其独到的居官方式自成系列,久盛不衰,如果套一句《官场现形记》的回目“模棱人惯说模棱话”,这路官僚可以谓之“模棱官”。
所谓模棱,是指这样一种处世之道:在两种观点、两方两派之间,不言是非,含糊敷衍,模棱两可。此种处世之道,在古籍里又叫做“兼与”“两可”“中立”“首鼠两端”“持两端”。
谙熟此道的模棱官,最著名的要推唐朝宰相苏味道。史载,苏味道常向人介绍自己做官的经验:“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模棱持两端可也。”为此,他被世人讥为“模棱手”“模棱宰相”(《太平广记》卷二五九,《新唐书苏味道传》)。五代冯道,处世“依违两可,无所决操”,故能历仕几朝,也是模棱官中的佼佼者。
苏、冯固然著名,但终不过是模棱官队伍中的两名成员而已。实际上,能与之媲美,甚至驾而上之的大有人在。苏轼《东坡集》卷三六《司马温公行状》曾记这样一事:司马光与王安石廷辩救灾节用,神宗问王谁对,王表态说:“司马光言是也,王安石言亦是,惟明主裁择!”此言不但可以作苏味道“模棱持两端”一语的注脚,更可见王高于苏氏之处:他不但“持两端”,而且将“两端”的矛盾上交给了皇上。
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韩安国,在魏其侯与丞相的廷辩中,也表态说:“魏其言是也,……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将模棱之道称之为“韩王之法”,就是根据这两个模棱官的出色“行状”概括出的(《管锥编》第一册)。
据庞石帚《养晴室笔记》卷二“宋代敷衍之政”条云:“宋代优礼士大夫,下有争执,朝廷有时竟不问是非,两面敷衍。苏轼所谓‘不穷究曲直,惟务两平’。”王所以能成为“韩王之法”的代表人物之一,看来颇得力于当时的朝政风气。明代张居正曾上疏批评当时的模棱之风:“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以委询,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处。”(《张文忠集》《陈六事疏》)此风之下,模棱官一定是成群结队的。
为什么封建官场上会有那么多模棱官,并且历代繁衍,久盛不衰呢?钱钟书先生的看法颇为精到:“盖吾国往日仕途,以持‘两端’为事上保身之世传秘要。”在封建官场上,“事上保身”殊为不易,上司不好侍候,他们的喜怒,直接牵系着下属的升降安危。此外,又有官僚们之间的勾心斗角,朋党倾轧,因而宦海风波总是那么变幻莫测,险象环生。这样,要想保住乌纱帽,当个“长乐老”,进而升迁通显,模棱之道即为有效之一法。掌握了此法,就能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尤其在揣摩不透风向时,还能以此暂避风头,静观时变。这些都是客观原因,说到底,还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官僚制度使然;但从主观方面说,模棱官的个人品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即使在那种时代和制度下,也有些正直敢言,虽斧钺在前而敢于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的官员在,就是明证。
一味归咎于制度,实际上是在为“模棱官”开脱,并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