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岁月不只可回味
2018-07-30 11:07: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左一)当年与同学合影

  1989年9月,已到而立之年的我怀揣着对检察工作的美好憧憬,通过成人高考迈进了北京政法干部管理学院的大门,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脱产专业学习。

  北京政法干部管理学院位于北京市东郊通州附近,据说是由一所劳改学校改建而成,教学设施简陋。当时检察机关法律专业人才短缺,一些调入检察机关的人员尚未经过专业学习,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检察事业。最高检领导正是看到这一问题,委托北京政法干部管理学院举办了为期两年的检察大专班。当时,来自全国各地政法系统约七十多人被分为法律班和检察班,而我有幸成为检察班的一员。

  当时学校硬件虽然谈不上好,软件却没的说。首先是最高检领导十分重视,时任常务副检察长梁国庆、教育局局长雷铣曾多次到学院探望和指导。学院还多次邀请高铭暄、孙国华等名师和一些驻外使节到学校讲课。学校的师资力量十分雄厚,既有年逾古稀的老教授,也有刚迈出校门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如前任副院长、中国法制史专家肖永清教授,板书漂亮得让人羡慕的齐正喜教授;还有教务处长丁训贤教授,讲起课来滔滔不绝,讲着讲着就情不自禁地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教刑诉法的党日红、李明舜这对老师夫妇。

  按规定,成人高校每年都要统考一门专业课,当年我们统考的课程是刑事诉讼法,课程的讲授辅导由党日红老师负责。

  由于我们检察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成绩参差不齐,为不影响同学们的统考成绩,党日红老师把刚刚大学毕业尚未分配工作的丈夫,也就是现任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李明舜老师,带到学院共同为我们授课辅导。对于难以理解的法律条文,李明舜老师细致耐心、不厌其烦,深入浅出、逐条逐句为我们讲解,他那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雄辩的口才,让每一位学员都敬佩不已。

  当时学院离市区比较远,交通不便,中午连休息的地方都没有,他们夫妻俩便索性和我们一起讨论案例、分析试题。由于我们均属于在职学习,与老师大都年龄相仿,所以讨论问题时大家并没有距离感,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他们还自己用油墨印刷讲义和考题,并组织我们模拟考试。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那一年我们检察班刑诉法统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部分学员在九十分以上。

  岁月匆匆,二十多年过去了,两位老师都已进入“知天命”之年,回想起来,他们那种勤勉认真,满腔热情的敬业精神至今鼓舞着我。如今,他们都已成为法学大家,特别是李明舜老师作为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及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经常在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看到他的身影,每当看到他那精彩的“以案说法”就让我想起了那段难忘的岁月,虽然我算不上是他的学生,但他永远是我的老师。

  在北京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习的两年是我一生当中最难忘的岁月,对我的人生而言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北京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虽不属于名校,却是我心目中一座高大的丰碑,它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结识了许多政法战线的朋友。

  当时我任支部书记、王胜利任副书记,马晓民、林玉平、陈发明分别任组织、宣传等委员,后期由锡林郭勒盟检察分院格日勒图任副书记,王胜利改任班长。虽然仅仅两年时间,但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和睦相处,学院布置的各项任务都能圆满完成,由于整个班集体成绩突出,院党委还同意我们支部发展了三名新党员。

  那时法制尚不健全,法律人才奇缺,大家都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除了在课堂上听讲之外,还常常就大家实践中遇到的疑难案例开展实务讨论。特别是现任青海省检察院副检察长余国龙因当时正在办理一起重大案件而晚入学几个月,但军人出身的他如饥似渴地抓紧时间补课,将实践中的知识升华到理论中,课堂上经常向老师提一些办案中遇到的问题,启发了大家的思维,丰富了老师的教学内容。他刻苦学习,很快就赶上了落下的课程,两年的时间里,门门功课优秀,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还有我的挚友、来自秦皇岛抚宁区检察院的马晓民,更是让我体会到了除工作学习之外还有“诗和远方”。我们不仅在工作和学习中相互帮助支持,学习之余我们还一起品诗、鉴画,二尺棋盘上“楚汉分天下,二指定乾坤”。他幽默风趣、为人豪爽,至今我们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用他的话说,我们二十年的感情已经融入到彼此的生命之中。

  时光荏苒,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同学们仍工作在检察战线,而且大多进入了各级领导岗位。大家把昔日克服困难学到的知识、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检察事业。我已年近花甲,即将退出工作岗位,但是那一段看似平凡的经历对我过去、现在、将来的人生之路无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永远怀念那段岁月。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