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醉里乾坤
2018-07-30 10:53:00  来源:检察日报

  四十岁之前,几乎是不染酒的,一是不喜欢,二是没理由。快乐、忧伤、欢庆、孤独……喝酒的理由甚多,可是这样的时候,我总是排斥酒,与它距离着。

  蹉跎人生,很多事始料未及,终致某一天与酒迎面相逢,但不知深浅,一下就喝大了。那次醉酒的滋味,至今想起来痛苦万状,针扎一般地刺激,翻江倒海般地难过。但说来也怪,越是难以拿捏的事物,越是对我有吸引力。自从之后,慢慢地,竟然与酒有了默契。而且,喝得多了,方才有了自觉,清醒地把握住感觉,喝到微醺,人慢慢快乐起来。有时也会哭,酒是催泪水,委屈瞬间来袭。不过,酒带给更多人的还是愉悦,莫名地兴奋,喝点酒抑制不住话多,复读机一样,一件相同的事情,可以反复絮叨无数遍。

  毕竟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喝大一次,营造一个与现世不一样的世界,并在里面沉浸片刻,用以抵御严酷的生活,也不能算是苟且。过去,我父亲就是这样,清醒的时候极其严厉,喝了酒性子就变得柔和,好像酒能返老还童似的。国人的酒文化,历来酒场就是战场,是商场,也是情场,酒桌上谈事,比正经场合还正经,虽然往往是谦恭有礼地开场,狼狈不堪地收场。但大着舌头说出的话,总比一本正经地说出来的有效。

  白酒的香醇,常常是经历了一次次地疼痛和伤害之后,苦尽甘来的感知。所谓会喝酒应是千锤百炼过来的,是好了伤疤忘了的痛。有狼狈,也有收成,因为诸事洇在酒里,也因此有回味。

  这些年,往国外走了不少趟,总觉得西方人喝酒完全是为了取悦自己,很少见人扎堆儿喝酒。那些绅士们,旁若无人地沉浸在自己的酒里,巨大的高脚水晶杯,一点点的酒水,一整个晚上就那么擎着,想来那姿态就是他们的生活。更让人不解的是,他们将酗酒者视为病人,尤其对中国人类似集体自杀般的拼酒方式大惑不解。其实,东西方文化,何必讲优劣长短?理性固然好,但一辈子理性也很寡淡,“醉里乾坤大,壶里日月长”也未必真那么丑陋。在逼仄的生活缝隙里,活色生香地辟出一段飘飘然的经验,很见可爱。对在酒精里躲避苦难烦恼的人,尤不能苛责,得过且过,亦是人生。况且,对于很多国人来说,酒是一种药,既可以治疗身病,又可以治疗心病。因此,酒文化这东西,文化应该在前,酒在后。

  过去我对酒知之甚少,不过是闲暇时作为尝试,先是节假日朋友小聚,开酒助兴。后来两夫妻闲暇时,也开一瓶,慢慢地咂,竟也喝出一点酒的美意来。酒这东西,很多时候很像狗,你对它好点,它都会回报你。

  好朋友开了红酒行,常常一本正经地被邀请去品酒,为的是让给酒写写评。时间长了,倒也练出些功夫,尝一口,就能知道酒的品格好坏。后来,喝得多了,写得多了,周围的朋友有好酒,总是要拉上我凑热闹,俨然成了一个品酒师。那时拉菲刚成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口碑是不错的,也的确好喝。关键是当时生存状态好,诸事顺遂,酒也显得格外好。

  渐渐地,我的书架被各式的酒瓶填充,喜欢的,有故事的,就留一瓶收着,仍然不为收藏。哪天一高兴,或者有不期而至的朋友,就开一瓶。酒不曾入口,已经被情绪渲染得晕乎乎的。因为是一瓶一瓶攒起的,自然是看得金贵。有一瓶置放了十多年的50年老装茅台,前些日子我外出,被先生拿给不知道什么人喝去了,气得杀人的心都有了……

  好品质的红酒未必是价格贵的,那年去杭州参加笔会,宴请者用的是一款智利干红,不同寻常地好喝。留意拍了图片收藏。过了一段时间,在北京机场候机,机场的洋酒专卖店里看见这种酒,标价420元人民币,遂买了两瓶。年轻的售货小姑娘告诉我,可以邮购,并给了名片。赶了一个梨花开的日子,邀朋友们尝了,评价甚是好。于是给那女孩打电话,未接;再看那名片下面有总店的电话,于是直接打过去,接电话的仍是一女子,似是更高一级的经理。说明意图,只是随口问可能优惠。实在未料想,女经理爽快地说,你们整箱邮购,就按批发价发货,260元一瓶。这差价?惊得眼珠子险些掉下来。遂把这事情当故事讲,一做西餐的朋友便要了名片去。过了几日,朋友打电话来,说他买了几箱,价钱已讲成160元。接下来口口相传,朋友的朋友再要了名片去,后来购了十箱,每瓶120元。

  一直比较喜欢智利酒,总之是与这次酒事有关。

  其实是我们自己宠坏了法国、意大利的酒,无非取其贵。在澳洲,新世界的酒,品质很不错,价格也就大约100元人民币左右。据说澳洲酒口感新鲜,但不适宜长时间存放,也没考究真假。因缘巧合,难有定数。虽然懂得正经场合别拿酒说事儿,但也别不把酒当事儿。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