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整件事情的始末,霍顿在男子400米预赛后接受《每日邮报》采访时说:“……我不会尊重也没空儿和一个‘吃药的骗子’耽误时间。”在赢得了里约奥运会400米自由泳决赛后,霍顿在采访中说:“我不知道这究竟算不算是一场真正的体育竞赛,尤其是比赛中有运动员曾经有禁药服用的历史。”
此后霍顿对《悉尼先驱晨报》记者说:“这并不是一时兴起。我不过是学习了约翰·伯特兰击败美国人的方式。轻蔑对手可以使我摆脱压力。但是,我不认为这么说有多夸张,因为事实如此,他药检呈阳性。”
霍顿口中的“前辈”是澳大利亚泳协主席约翰·伯特兰。伯特兰曾于1983年率领澳大利亚二队参加美洲杯帆船赛,对于美国这个“无敌舰队”,伯特兰从不直呼其名,而是轻蔑地称为“小红船”。结果澳大利亚成功爆冷,让美国人遭遇132年以来的首次失利。
霍顿对孙杨的指责起源于孙杨2014年5月参加全国游泳锦标赛期间被查出药检呈阳性,遭三个月禁赛。这一事件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名为曲美他嗪的成分,这也是治疗心脏病的药物的一种成分。这种成分是在孙杨被查出之前四个月刚刚被列入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禁药名单。之后WADA接受了孙杨对误服事件的说明,认定他服用含有曲美他嗪的药物是为了治疗心脏不适,以此为孙杨证明了清白。
面对霍顿的指责,孙杨回应:“我希望来到这里参加奥运会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没必要用这种小伎俩来影响对方。”
伏尔泰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也是澳大利亚方面回应的“澳大利亚游泳队的价值观鼓励‘表达自己’,这是他的权利”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利。而话语权并不能被随意扭曲和滥用,尤其在媒体当道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无比正当的“话语权”以达到某些目的:一些人打着“话语权”的幌子发表一些极端的、偏激的言论以获取某种关注或认可已屡见不鲜;还有一些人则以发出另类的声音彰显个性与魅力。而霍顿恰恰就是利用自己带有轻蔑意味的话语作为比赛的心理战术,激怒对方以彰显自己。不过,让我们欣喜的是,日前国际奥委会发言人表态称“我们支持运动员的言论自由,但奥运会赛场上同样值得珍视的是对同场竞争者的尊重。表达自我的自由与尊重对手之间还应有一道界限”。此时,澳大利亚也有媒体发表文章表示此次事件对孙杨有失公平。
言论自由不是侮辱和谩骂,如果话语权演变成一场口水战,那我们也都失去了说话的权利,所谓的话语权也仅余一副空壳。我们不要求把语言变作艺术,口吐莲花,但是如果你做不到善意地发声,那就引用诗人顾城的一句话吧:“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