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岁才去圆梦,不晚!
2008年9月,作为30岁的大龄青年,我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这并非是我与法学的第一次邂逅,早在读本科时,我就瞄准了法学。
1996年,我就读于苏北一所地方院校,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当时学院开设法学班,有个叫王玉明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讲起自己过去办案的种种经历,吸引了不少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前去旁听,我就是其中之一。在王老师的熏陶下,我立志也要成为一名法律人。
2000年本科毕业后,我回到老家县城,成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在上课之余,我买来了律师考试的辅导资料,开始了备考的日子。但随后结婚生子,安逸而又忙碌的生活,让我渐渐失去了当初的冲动和梦想,有枣没枣打一杆的想法占据了我的头脑,结果直到2006年才“一瘸一拐”地通过了司法考试。随后,我并没有直接去做律师,觉得自己并非科班出身,应该进一步系统学习法律知识,打牢基础,于是便产生了考研的想法。
虽说有司法考试的底子,但英语已经丢下多年,我丝毫不敢大意。2007年暑假,我带着行李,来到中国矿业大学附近,租了间民房,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闭关”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初试复试,我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了。
在众多的法学院校中,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作为后起之秀,年轻而又充满活力,尤以科技法学著称。2006年,华科大开始招收法律硕士。2008年,时任院长是民商法青年学者易继明教授,他创立的学术午餐会在师生中影响广泛。三年中,我几乎每一期午餐会都要参加,光笔记都记了几大本。午餐会时间安排在每周四中午,邀请各地法学学者或者实务界人士,开设讲座,既有主讲人,又有评议人,最后还给参会者留有自由讨论提问的时间。在华科大,与这种学习方式比较类似的,还有老校长杨叔子先生创立的人文讲座,华科大对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这在理工类院校中并不多见。在人文讲座上,我第一次见到了久仰的贺卫方先生,在水泄不通的阶梯教室里,他儒雅的风度、渊博的学识、善辩的口才,深深地感染了我。
在其他学校,法律硕士只有在最后一年写论文的时候才指定导师。在华科大不同,我们刚入学的时候,学院就安排了双向选择制,学生选导师,导师选学生。我选择民商法教研室的王天习老师作为我的导师。王老师性情和蔼,早年也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后来考取了经济法学泰斗漆多俊老先生的研究生,并留校任教。我与王老师的经历和性格颇有相似之处,在众多的同门中,王老师对我特别关照。刚入师门,王老师就交给我一项任务,写一篇论文参加湖北省商法年会。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的论文荣获年会三等奖。在那次年会上,我见到了武汉高校很多商法“大咖”的真容,他们知识的广度和精细度,更加激励我在法学道路上继续前进。
在入学前我已经通过了司法考试,所以我在这三年中,没有了司考的压力,所以比其他同学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如果说本科时候读书还是漫无目的的话,读研时期的读书相对来讲就更加专业了。受导师的影响,我对商法、证券法更有兴趣,那时候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毕业时,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就是《中国创业板退市制度研究》。那时候,创业板刚刚上市,我就谈完善退市制度,显然选题比较前沿,虽没有太多的资料可以借鉴参考,但也给了我更大的发挥空间。在参考国外做法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特观点,受到了答辩组老师的高度评价,并被评为优秀论文。
读研三年,我们的宿舍从东六舍搬到西三舍,不变的是三名室友,分别来自湖北十堰的夏辉、来自河北邢台的侯东辉、来自山西霍州的张克。记忆最为深刻的,是我们在一个个冬日的雪夜,到校内的菜市场买菜,然后回到宿舍吃着火锅喝点小酒的场面。说是火锅,说来有些简陋,就是普通的电饭煲,放入各种各样的蔬菜和肉类,由于功率不大,因此每次放菜之后,都要等很久才能开锅。我们边吃边聊,谈天说地,怎一个爽字了得?如今,三位兄弟都回到了各自的家乡,从事着纪委、法院、企业高级法务的工作。虽然现在联系不多,但每每看到他们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动态,就会回想起曾经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感到一阵阵发自内心的温暖。
“站起来,前行就有路。未来依然愿意迎接你,依然愿意把你拥入怀中。”2011年6月,被华科大学子称为“根叔”的李培根校长,选择了《未来》作为毕业典礼致辞的主题。而此前不久,我已经把自己的未来许给了检察事业,考上了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检察院。时至今日,我已经在检察院工作了近5个年头,干过新闻宣传,干过侦查监督,在每个工作岗位上,我铭记着勤能补拙的古训,尽心尽力,主动作为,以自己的工作业绩赢得同事和群众的认可。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