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被人常常提及,说明它依然有新闻价值,而新闻不为人关注,意味着它不如旧闻可读。这则旧闻,近来时常被引述:18世纪,当时的英国女王安娜有一次参观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台,当她知道天文学家们的薪金很低时,表示要提高他们的薪金。天文学家们得悉后,恳求女王千万别这样做:“如果这个职位一旦可以带来大量收入,那么以后到天文台来工作的人,就将不会是天文学家而是一些混子了。”
旧闻新读,这个话题可以往“工匠精神”上引,可以往“耐得寂寞”“踏实做事”上靠。当然,旧闻的真实性首先值得怀疑:有要求不增加薪金的科学家存在吗?也许有,那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威望高,已经不再需要薪金高低去证明;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福利待遇好,不在乎涨不涨薪。其实,旧闻本身真实与否已不重要,但它揭示的社会现实是毋庸置疑的:薪酬高的地方,必定有趋之若鹜的混子,而收入低的行业,混子也不情愿混在其间,他们是有底线的。混子曰:哪里钱多,哪里有我。
“有追求”的混子,都长什么样?他们并没有脸谱,也没有标签,倒是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因”:没有真才实学,但是有背景后台。要不,他哪敢混?今天的职场,其实是不太容易混或混持久的,而那些“背后有人”的人,却总能如鱼得水,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靠山不放松。所以,越是收入高、待遇好的机构或部门,越是混子们的主攻方向,换言之,混子出现的概率越大。他的学历、能力、品德不行,而他的社会背景可以让他“不行也行”。“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会场上喊得很响,而一些地方的用人体制,却往往是不拘一格降“混子”。
混子,大多都是有手有脚的,之所以选择混,往往是背景使然,也有环境使然。其实,混子也有三六九等之分,有的放弃混混,甚至可以立地成才。所以,混子,不都是先天的“混蛋”,往往是因为有配套的“混子体制”。
前些时候,《人民日报》刊文指出文艺界存在的十大恶俗现象:回避崇高、情感缺失、以量代质、近亲繁殖、跟风炒作、权力寻租、解构经典、闭门造车、技术崇拜、政绩工程。我以为,每一档成功的节目、栏目、剧目,背后都有闪光的“工匠精神”,而每一种恶俗的文艺现象背后,必有活跃的“混子”。
近些年,影视剧生产、制作成为一大热门,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势头,有调查显示,到2010年,有编剧报价已达25万一集;其后,又出现了兼任制作人的“超级编剧”“金牌编剧”,直接对电视剧的投资和利润负责,也可以分享到更多的利润。
《南方周末》5月刊发对明星孙红雷的专访,孙红雷直言:“现在这个市场这么热,钱又多,所以跟这行有关系没关系的人都来了……”作为圈外人士,我们不能直接接触到影视行业中的“混子”,但是从屏幕上、荧屏上可以有直观的感受。近年来,无论抗战、谍战,还是家庭、婚恋,离谱的剧情不时呈现。几乎每支八路军游击队,手里都会有几支德式冲锋枪或美式卡宾枪;山贼土匪们,随便就能弄来几个当时正规地方部队都很少见的60炮;日本鬼子军服上肩章也消失了,改成了“国军”的领章;好像是个武工队或者地下工作者都会开汽车、开飞机……类似“戏不够,情来凑”或“几个主人公的矛盾关系反复折腾”这样简单的俗套,使用得过于频繁,徒有形式的热闹,这些人已经不是“混子”,是彻头彻尾的“骗子”了。所以孙红雷说:“丢掉了生活,你就变成聋子、瞎子。编造、杜撰、撒谎、骗别人、骗自己,骗来骗去就什么都不是了。”
几个世纪过去了,格林威治天文台科学家的担心,在我们这里依然真实地上演着。难道需要退回18世纪,引用格林威治天文台的薪酬体系,去吓退或赶走混子吗?高薪或重酬之下,我们就不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办法吗?如此,一方面真正实现优者胜、庸者让、劣者汰,另一方面提高个体的定力,避免一些人一不小心就切换到“昏昏”“混混”的状态。
(作者供职于江苏教育频道,杂文、随笔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