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大师萧伯纳
2018-06-22 14:55:00  来源:检察日报

  萧伯纳晚年照片

  “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单身就维持单身,反正到最后你们都会后悔。”“我生下来时很聪明的——教育把我给毁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不会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一切世俗的权力都会使人成为无赖。”“青春是一阵偶尔划过的风,不经意间,已吹得我泪流满面。”“我已经挣扎到了对岸,你们才抛过来救生圈。”……说出这些隽永话语的人是萧伯纳,他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家与思想家,也是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

  英国的戏剧演员们都喜欢演出萧伯纳的剧作,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些台词可让他们充分地施展自己的口才,思想的交锋,对答如流的论述,这些台词充满了幽默和机智,妙趣横生,诙谐讽刺兼而有之。同时又不过分讲究作词文法,念起来朗朗上口,表现力极强。

  年轻时候的萧伯纳凭着一腔热血想要以写作维持生计,可迎接年轻的他的是一连串的当头棒喝:接连5部长篇小说被60多家出版社拒绝,在长达9年的时间中,他所得到的稿酬不过区区6英镑,其中5英镑还是当枪手写的卖药广告。迫不得已的萧伯纳选择为报刊创作音乐评论和戏剧评论,就是在这个时期,萧伯纳遇见了对自己文学生涯至为重要的人——约翰易卜生,在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文学主张影响下,开始大力倡导和创作以讨论社会问题为主旨的“新的戏剧”。

  1884年,萧伯纳28岁,他加入了以社会改良主义为指导原则的费边社,并成为该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同年他发表了长篇小说《业余社会主义者》,这部小说开启了萧伯纳文学创作的大门。从这时开始,萧伯纳就开始不断地以文笔语言作为武器,向着不公不义的社会现状开火。也就是从这时起,萧伯纳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同思想大师马克斯韦伯等人的交流中,萧伯纳的社会思维得以逐渐成形。此时的萧伯纳虽然还是个年轻作家,但却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思维,在无数次为报刊杂志写过剧评之后,萧伯纳发现了这样悲惨的一个事实:英国戏剧自文艺复兴之后,莎士比亚所创造的优秀戏剧传统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断绝,资本主义的发展湮没了戏剧本身的灵动。19世纪的英国戏剧早已一蹶不振。他嘲笑这些资本主义的戏剧是贵妇人手中奴气十足的“哈巴狗”,是迎合低级趣味的“糖果店”。

  1892年,萧伯纳的第一部戏剧集《不愉快的戏剧集》出版,其中包括了后来被中外各个剧场搬演无数次的经典剧目《鳏夫的房产》《好逑者》以及《华伦夫人的职业》三部戏剧。萧伯纳用自己的幽默,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思想感情来表现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性格思想之间的矛盾——当然,他在普通民众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那种独一无二的,出乎想象的尖锐泼辣,充满机智,妙语警句众多的语言风格。

  萧伯纳的戏剧语言是我们迄今为止仍旧在讨论不绝的话题,他的对话显得极为精粹,但是却往往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和一种不同颜色的幽默气质,在萧伯纳代表作之一的《伤心之家》一剧中,又疯又老的船长说出来的话却那么令人寻味:“当我们的家里人站在我们跟前的时候,我们就老得琢磨他们的好处,要不然我们就没有办法跟他们在一块儿待下去了。可是当他们不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就又得净是琢磨他们的坏处,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得到安慰,不再去想念他们了。”

  那个初来乍到的穷小子通过多年摸爬滚打,一跃成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现代英国最为伟大的戏剧家和批评家。更为关键的是,早年的坎坷岁月造就的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家,而是一个兼顾音乐、政治、经济、社会学、演讲方面的大师。1925年,已经67岁的萧伯纳凭借着《圣女贞德》一剧,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已经花甲之年的倔老头子并没有去瑞典领奖,而是将这笔资金捐出成立了英国瑞典文学基金会——他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鼓励更多想要从事文学创新的人才进入到这个领域。保护他们,为年轻人提供支持。就像当年易卜生用另外一种方式帮助他一样。

  1905年,萧伯纳写出名剧《芭芭拉上校的一家》,其中有一场戏,工业巨头安德谢夫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斯泰芬,于是就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等一切方面都一无所成,但是偏偏却说自己有项长处,那就是明辨是非。安德谢夫听闻此话就把儿子埋汰了一通: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这就是萧伯纳要告诉我们的,明辨是非是世上最难之事,远比成为一个哲学家、一个艺术家或者是政治家更为困难。

  萧伯纳所说的是非,全部都是在社会的领域中——一个人所拥有的意见,是受到自身环境的影响,对于其他人来讲未必是公平公正的。而倘若某人觉得自己是社会的精英,以为自己的见解一定是古往今来恒定的真理,那必会造成一些不尴不尬的笑话,博得众人一笑。萧伯纳的剧作中从来没有给出一个极为精确的答案,他虽然讽刺、嘲笑、同情,却已经谨慎地留守住了作为一个剧作家的客观性。

  1933年,77岁的萧伯纳在中国见到了鲁迅,二人成了忘年之交。萧伯纳向鲁迅讲述了自己的苏联见闻,夸赞鲁迅“是中国的高尔基,而且比高尔基还要漂亮”。鲁迅则回答:“我更老的时候,还要更漂亮。”

  不管是命途多舛,还是世事多艰,萧伯纳总是以幽默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一切,并且为我们的文学史创造了数不清的经典巨作。字里行间,是他早年经历的坎坷,中年的深沉思考,晚年人生经验的积淀。这些元素最终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大师,一个活生生的灵魂。

  1950年11月2日,萧伯纳在自己的寓所中因病去世,终年94岁。他的墓志铭只有短短的一句话,这也是萧伯纳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个段子,也是最值得人深思的一句话——“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了多久,这事早晚都得发生。”这让我们想起了他的另一句名言:“不要企图永远活下去,你不会成功的。”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