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向暖飞
2018-06-19 15:42:00  来源:检察日报

  春风吹醒了大地,孩子们奔跑在草地上,拉着细长的风筝线,兴奋地奔跑。静躺草地,欣赏着惬意、温馨的风景,美丽的风筝越飞越高,把我的记忆带回到了三十年前。

  儿时的我最喜欢的是春天,喜欢春天的午后父亲带着我们姐妹还有邻家的小伙伴一起糊风筝的时光。

  一般过了二月初二,父亲便会找个天气晴好的午后给我们糊风筝。在那个没有玩具的年代,风筝是春天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在我的印象中,糊风筝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几乎要全家总动员。

  因为那时候家里没有彩笔,甚至连红墨水也没有,只有学习必需的黑墨水,当然更没有精美的油画纸。为了解决风筝画的问题,父亲总是先去村长家里借来几张报纸和红墨水。父亲拿起剪刀,娴熟地在报纸上剪出三张燕子的形状分给我们。我和姐姐便拿出毛笔蘸上墨水开始涂鸦。

  姐姐心细,黑色羽毛,白色的腹部,画的燕子栩栩如生。而我却不那么规矩,总偏爱红墨水的鲜艳,便只用红墨水在上面乱画,甚至写上自己最新学的生字。画好后,父亲一边夸姐姐的画好,又笑呵呵夸我有创意,便把我们的画放在牛棚上晒,他说湿的报纸扎在风筝的骨架上容易烂掉。

  接下来就是扎风筝的龙骨。只见父亲拿出一根竹竿,找来锯子、斧头和菜刀。只见他熟练地用斧头把竹竿劈成四瓣,量好长度,用锯子截成长短不一的竹片,再用菜刀心细地削起来,不时地对着阳光比对着竹篾的厚度,我们几个就蹲在地上急迫地递上铁丝和细线,那时候在我的眼里,父亲就是一位巨匠。

  母亲也没闲着,正在锅屋(厨房)烧火熬糨糊,她总能算好父亲做好风筝骨架的时间。大概一个半个小时后,牢固又轻巧的风筝骨架就完成了,糨糊也凉了,报纸也晾干了。父亲便小心翼翼地将报纸糊在骨架上。风筝做好后,父亲拿出织渔网的线缠在一个短木棍上,带着我们飞奔到村东的田野里。

  我们像出笼的小鸟,拉着线就跑起来,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起飞。父亲始终跟在我们后面,一会儿指挥我们找风向,一会儿又担心地喊“慢一点,别勒到手”!风筝终于飞起来了,我和姐姐不时地将耳朵贴在风筝线上,好奇地听空中的风声。风筝升空稳定后,父亲便坐在地上开始教我们背古诗“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美丽的风筝和欢乐的笑声吸引来更多的小伙伴。大家也拿着各样的风筝参与进来,大家跑着、打闹着,沉浸在笑声里,陶醉在春风里。

  风筝越飞越高,笑声定是沿着线传到了风筝上,不然那只美丽的燕子怎么会眯着双眼。

  从那时候起,我一直就对风筝有着特殊的情愫。多少次梦里都梦见又和父亲一起放风筝。

  每当孩子问我风筝向哪个方向飞的时候,父亲教我的秘诀仍萦绕耳边。风筝向哪飞?风筝向暖飞。父母对孩子的爱通过这细细的线传给风筝,希望孩子能越飞越高。而孩子们正如这风筝,拉着这细细的线,向着温暖的方向越飞越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检察院)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