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能太诸葛亮
2018-06-19 15:36:00  来源:检察日报

  做人不能太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太自信,自信得刚愎自用了。水镜先生曾经给刘备分析过,关、张、赵,皆“万人敌”,都是超一流武将,只不过没有大智囊调遣,而卧龙、凤雏,就是这类大智囊。换句话说,诸葛亮是去给刘备当管家的,是出谋划策、精打细算的人。规划好蓝图,再由关、张、赵,甚至刘备本人这些一流人物来执行,这才是成功的关键。可一旦诸葛亮开始又当爹、又当妈,开始事无巨细,那他的威力就要打折扣了,因为他对面是个比蜀汉强大太多的对手,他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战胜它。

  诸葛亮写的《出师表》就是他又当爹、又当妈一个很好的印证,其中很多语句,至今读起来我都忍俊不禁。《出师表》与其说是一篇臣下给皇帝的表奏,不如说是一封长辈教训孩子的家书,因为全文有一半都是关于如何教刘禅做人的内容。诸葛亮先让刘禅记住刘备的遗志,接着就开始教训道,“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每每读到这里我都想笑:难道刘禅连个比喻都不会打,每次想打比方,都会“引喻失义”,把驴子比作马?接着诸葛亮一一指出谁是好人,指名道姓,表示应该听这些人的话,言外之意就是除了这些人的话,其他话都不要听呗。最后诸葛亮使出他的杀招:讲先帝。短短的《出师表》,全文出现了十二处“先帝”,都让人搞不清楚诸葛亮是在给“陛下”上表还是在给“先帝”上表了。看《出师表》的时候,刘禅已经二十岁了,就算他再没能力,他也已经是一个有血有肉,能独立思考的人了。诸葛亮像教育一个未明事理的青少年一样一字一句、苦口婆心,把《出师表》硬是写成了家训,实在是婆婆妈妈到一定程度。

  如果我是刘禅,我一定不喜欢诸葛亮,倒不是因为他不尊重我,而是因为他不给我留一点空间。我也想做个好皇帝,也想试着做一些皇帝应该做的事,可是相父大权独揽,不给我一点机会。我一没办事权,二没人事权,甚至连信息也不通,大小事情先入相府再进皇宫。好不容易相父要远征了,我可以留在成都做一些事情,学着怎么治理国家,结果相父把事情全都交代好了,什么郭攸之、费祎、董允,都是一个个张口先帝闭口先帝的老古板。想管管御林军也不行,成都的军权都在什么向宠手里。那我能干什么呢,在臣子面前一点尊严都没有,我还不如躲,没事不见他们,反正有我一个不多没我一个不少。

  刘备和诸葛亮的配合模式,基本上一直是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很少一起出动,倾巢而出。再加上关、张、赵这些人资历都比诸葛亮老,诸葛亮对他们必须信任和给予自由,这样就组成了一个高效的团队。可是当这些人相继去世,诸葛亮选择了不信任,他不信任刘禅,从而自己主内,不信任魏延等大将,因此自己主外,成了自己主管一切。这样蜀汉的核心班子不是一个团队,而是一个人,这极大削弱了蜀汉政权从上到下的主观能动性,成了一个人唱戏一群人看戏。本来蜀汉就人才匮乏,仅有的一些人物还没办法各尽其才,这焉能不败。

  自信一直是一把双刃剑,一个人必须有自信,因为只有先自信才能让别人相信自己,才能在人群中立足;可是过分自信就成了刚愎自用,就会自己阻挡那些对自己好的人和事,同时带来对旁人的不信任。其实刘备一生的大失误就是他不够自信,因为自己织席贩履的平民身份,正因如此,刘备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他充分信任他的臣下,尤其是他成名已久,却能放下身段,敢把全副家当交给隆中高卧的一个年轻村夫。而诸葛亮看似能力强过刘备,不过他没能学到他先帝爷这样一代帝王的气度,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自信到了刚愎自用的地步。

  所以做人宁可不要太诸葛亮,因为就算自己有“卧龙”的才能,单凭自己的力量也不能成功。“信任”是件很神奇的事情,因为当你选择信任别人,你可能会发现平常难以发现的优点。假如诸葛亮把内政交给刘禅来做会怎么样呢?也许他会发现一个聪明睿智的好皇帝。而选择自己包办一切,他永远没机会看到那个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