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回家”——听到这几个字特别亲切。这是每个在外游子的共同心声。“独在异乡为异客”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佳句也就成了名副其实对外工作、上学的游子的真实写照。有时他们为了事业,为了家庭,为了工作,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把相思深深地埋在心里。
过节想回家,一年中有好几个节,可繁忙的游子能走开吗?问自己,从1990年3月参军至2000年转业到检察院,离开家乡二十多个年头又回过几次?已经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唯一的是乡音如旧,证明自己没有忘记故乡一点标记。老乡还会叫着乳名,“孩儿”回来啦!都这么大了,并且自己都有了十岁的孩子。但是父老乡亲还记着二十年前那个中学生,身高一米多的孩子。现在海拉尔的水、海拉尔的土已经把我养得胖胖的,头顶发丝倒是略显稀疏。
过节想回家,节前这十几天都在念叨,和同事念,和朋友们念,和家里人念,打听着谁要回家,火车票好买不好买。有回家的同事告诉路上注意安全,别让小偷掏了腰包等事项,好像是自己要走似的。给家乡的父母打几个电话也是关于过节回家的问候,老娘在电话的另一头,告诉要回家早一点回来,路上人多“挤”,票不好买等关心的话。游子们只能含糊地回答,“看看吧”或“争取吧”……
过节真的想回家,夜夜梦中看着家乡年迈的老娘,为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游子们不能归,只是一遍遍在心中安慰着自己,安慰着老娘,国家规定节日最长只放七天假,游子的来回路途就得好几天,他们能回家吗?听着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的歌曲,泪水轻轻地滑落在自己的脸旁。老娘为儿女操碎了心,有一天儿女长大了他们却都远走高飞了,线却牢牢地牵着老娘的心。节日团圆日,而游子和母亲东西各一边,看着邻居全家人红红火火,团团圆圆,而老娘泪水却往肚子里咽。电话成了她对子女倾叙的方式,“儿走千里母担忧,儿走数年母依旧。日日夜夜情难舍,风儿带去母子愿”。老娘在电话的一边问:“孩子你缺钱就让你的妹妹给写个地址给你邮去。”电话的这边,游子的我眼泪已经把眼圈哭得红红的,害怕老娘听到游子的啜泣声,半天才和老娘说话,老娘对在外的孩子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游子的思绪在空中飘荡,不知该落在何方。
过节回家这是每个游子花销最大的地方,一年中他们辛辛苦苦挣点钱,回家了七大姑八大姨串门走亲戚,买些老人、孩子爱好吃的,他们回家也就成了想回家不敢回,因为囊中羞涩。
过节回不了家也就变成了游子的寄托和等待,便成了心中积累太深的痛,回家是漂泊孩子的寄托和等待,是沉甸甸的心思和满满的牵挂。回家变成了沉甸甸的相思,回家不再遥远,希望回家你我都早日变成现实……又到节日了,希望我们每一个想家的人都能回家。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