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新的一年,仿佛一切都变新了。墙上的日历是新的,门上的春联是新的,身上的衣服是新的,人们的笑脸是新的。就连大街上的空气,也都像重新换过一样,吸起来特别的舒服。
有时候我也纳闷,怎么就因为一个“新年”,就因为午夜里“当、当、当”那么几声钟响,与我们厮守了365天的“旧岁”,就这样匆匆地远去?
旧的去了,新的来了。旧的不去,新的也就不来。旧孕育新,新取代旧,这就是历史,这就是规律,谁也改变不了,永远改变不了。
“创新”一词,可能是2015年被利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从单位到媒体,到处都在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要创新,工作要创新,环境要创新,生活也要创新。
在词典上,“新”主要有四种解释。一是指“刚出现的”;二是指“没用过的”;三是指“革除旧的,换上新的”;四是指“最近”和“刚刚”发生的。
就我们个人而言,新就是对生活的期盼与希望。穿前所未穿,食前所未食,住前所未住,用前所未用,见前所未见,享前所未享,一年更比一年好,一代更比一代强。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梦想。
真正的新,是创造而来的,不是等待而来的。世上有两种路,一种是用脚踩出的路,一种是用手修出的路。用脚踩出的路,先是人在走,然后才成了路。这种路,正如鲁迅所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用手修出的路,先是人造好了路,然后才有人在上面走。“踩路”和“修路”,都是创造。但后一种创造,比前一种创造更科学、更迅速,也更有价值。
在我们每个人面前,也有两条路,一条是随大流去走的路,一条是自己设计和开辟的路。随着大流走,前边也有路。但你看到的都是别人看到的东西,得到的都是别人得到的东西,总觉得没有味道。只有自己想以前没想过的,做以前没做过的,在没有路的地方,亲手修出一条“路”来,才能够体会世界的精彩和人生的快乐。
斯大林在一次讲演中曾经说过:“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新的东西在生长。但生长着的东西也不是轻易地生长起来的,它们叫着,喊着,坚持自己生存的权利。旧的东西和新的东西之间的斗争,衰亡着的东西和生长着的东西之间的斗争,这就是我们发展的基础。”
任何旧的东西,都是不愿意轻而易举地让位于新的,它们总要固守,总要坚持,总要挣扎,总要做最后的一搏。所以要想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新,都必须付出智慧,付出劳动,付出牺牲,付出代价。
但我们还是不应该忘记旧,因为旧当初也是新,也曾是我们的孜孜以求,也曾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快乐。我们不能因为它们过时了、老化了、落后了,就无情地鄙视和抛弃。其实,所有的新,都来自于旧。正是这些旧,给了创新者基础、灵感、决心和力量。它们不是新的敌人,而是新的朋友。很多的怀念和回顾,都能够让人慰藉心灵,增长智慧。
有人问希腊的哲学家安提希尼:“人最需要的知识是什么?”答:“是使人抛弃谬见的知识。”又有人问中国的哲学家林德宏:“人最需要的知识是什么?”答:“是使人创造未来的知识。”我更赞成林德宏的观点,生活需要抛弃,抛弃谬见,抛弃过去。但人类生存的价值不在于抛弃,而在于创造。抛弃是为了获得,希望在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