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法律皇帝的新衣》这本书,是缘于两年前的一次听课。那节课,清华大学的张建伟教授讲授刑事诉讼证据,出示的课件标题是“诉讼乃运用证据的艺术”。毫不夸张地说,听先生的授课是极大的艺术享受,那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印象,让我在两年后的一晚,忽然间想到要买先生的著作。
网上选了两本书,《法律皇帝的新衣》和《司法竞技主义——英美诉讼传统与中国庭审方式》。《法律皇帝的新衣》先到,于是先读,这是一本可阅性很强的法律随笔,一天之内,我已经翻阅完全部文章,只能是不求甚解,却也在阅读中时而莞尔,时而思考。
我花了许多时间试图理解,作者为何将本书命名为《法律皇帝的新衣》。大家都知道《皇帝的新衣》这篇童话,作者在序言里也重述了这篇童话,并称它并非只是一幕荒诞剧、茶余饭后的笑话,或者临睡前说给孩子解颐的故事,而实在是精辟、深刻地写给成人看的政治学著作,其中申明的最简单最透彻的道理莫过于“对于假象须报之以真话”。先生并断言,世上只要有不穿裤子的皇帝,就必定有一针见血的天真童音,就是因为世上总有些人是不受蒙蔽的。
本书如此命名,我想当是自喻本书中长长短短的文章,譬如童话中小儿的无忌童言一样,是关于法律的一些真话。本书共有86篇文章,大部分曾经发表于《检察日报》,报纸专栏篇幅有限,每篇文章不是很长,作者却能在有限的文字内,阐释观点有力而生动。
这些文章经过归类分为十卷,每一卷加了标题说明主题,比如卷一“正义的图腾”;有些卷标题的内容尤其有趣,比如卷三“拉着古人聊聊天”、卷四“烂苹果落到头上”、卷五“巴掌大的一块青天”,自然又含着另一些寓意——卷五写了中国历史上几位值得一记的司法官,看了标题你才更领会先生对民众渴望清官心态的一声喟叹。
文章的内容切实而有感而发,同时,本书有广博的引证,让人不能不发生阅读的兴趣。旁征博引是先生写作、讲课的一大特征,虽说是法学教授,张建伟先生却显示了对戏曲、诗歌、小说的广泛阅读和深厚了解,这种了解涵盖了古今中外,经过深入吸收消化,所以在口中、笔下自然流露,达到一种运用之妙,存乎于心的化境。
匆匆一阅中,对我有最多启迪的是卷八“却疑春色在邻家”。特别是先生在《庞德的忠告》中指出,“出于对英美法系的艳羡,中国司法改革已经走向移植英美法系法律制度之路”,不过,他不无忧虑地提醒,“没有多少人会仔细斟酌英美法律制度的移植是否适合中国,也没有多少人会‘深信中国之仿行现代罗马法制度的制定法,为一明智的抉择’,甚至连庞德说过这番话也不再有人记起。对于庞德的忠告,真可谓: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行至文末,我不由得再一次思考书名的意义,《法律皇帝的新衣》,那些听来华丽却没有实质依托的法律名词、法制变革,当以法律皇帝的新衣来讽喻,而在这本法律随笔中,我们看到的是温和中不乏尖锐的真实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