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绝对禁区:让成瘾者“降服心狼”
  来源:检察日报

  卢希起

  禁毒是全世界的难题。目前,国内禁毒形势呈现整体向好,但禁毒形势依然严峻。要有效地遏制日益猖獗的制毒和贩毒等犯罪活动,有效地控制日趋蔓延的毒品滥用行为,就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禁毒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最终实现中国毒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李庆安教授等撰写的《绝对禁区:成瘾者心理访谈与解析》(下称《绝对禁区》)一书就是在中国禁毒心理学领域话语体系构建的开拓性探索。

  中国既是毒品入境地也是毒品出境地,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文化与新兴互联网时代相互叠加,这样独具风格的学术体系,既是禁毒话语体系的源头活水,也是建立中国禁毒心理学话语体系的厚重“矿脉”。

  基于对105名毒品成瘾者及其家属的深度访谈,李庆安教授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成瘾者每次回到曾经的吸毒空间,包括第一次尝试毒品的那个空间,在他身上都会出现毒品戒断反应。这种现象并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李庆安教授研究团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将这种现象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比较与分析,最终创造性地提出了D型条件作用假说。该假说是对源自西方的三种经典理论的创造性贡献,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林崇德教授评价说,这是“21世纪中国心理学对20世纪西方心理学的重大创新与推进”。

  D型条件作用假说的出发点是探索吸毒、戒毒行为的前因与后果变量,为最终设计心理学导向的毒品预防和干预计划奠定理论基础。基于D型条件作用假说,李庆安教授创造性地建构了两种重要的戒毒模式“降服心狼模式”和“斩断毒源模式”。此外,基于该假说,李庆安教授还创造性地建构了两种重要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智问戒毒者模式”和“阅读成瘾者模式”。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禁毒宣传教育是禁毒预防工作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无论是“智问戒毒者模式”,还是“阅读成瘾者模式”,均是行之有效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值得禁毒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推广。这样,禁毒心理学话语体系的创新结出了禁毒实践的果实,纯粹的心理学上的创造性贡献与犯罪学的对策研究顺利实现了对接和“联姻”。

  《绝对禁区》不仅是心理学与犯罪学两大学科的对接和“联姻”,其提出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还是对犯罪学鼻祖加罗法洛研究方法的回归与超越,其硬核在于回到人本身。目前,毒品宣传预防教育方式多以展示那些吸毒过量死亡人员或者是身体腐烂吸毒者的图片为主,试图通过对毒品的恐怖描述,让广大群众对毒品产生畏惧从而达到远离毒品的目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吸毒者的面目并非全部是四肢不全、身体腐烂,当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面对身体外观正常的吸毒者时,其恐吓式宣传效果必然会打折扣甚至出现逆反效果。这种禁毒模式可以被称之为“雕刻型硬控制模式”。李庆安教授设计的“智问戒毒者模式”是一种以深度访谈技术为核心的毒品预防教育模式,是对传统“恐吓式”“雕刻型硬控制模式”毒品预防教育方法的超越。李庆安教授设计的操作程序共计5个步骤:第一步,初步考察大学生的毒品认知偏差。第二步,招募禁毒志愿者。第三步,以自主开发的《学不学——深度访谈技术》为访谈工具,对志愿者进行访谈技能的培训。第四步,率领志愿者前往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在该所领导与民警协助下,以该所的成瘾者或其家属为访谈对象,紧扣吸毒行为与戒毒行为的主题,让大学生们一对一地访谈成瘾者或其家属,对成瘾者吸毒的过程、前因与后果,特别是给成瘾者本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巨大灾难,进行深度挖掘,走入成瘾者或其家属心灵深处的世界,深刻地体会每一个成瘾者或其家属的情感与经历。有证据表明,参与了“智问戒毒者模式”的众多大学生,不仅拥有了拒绝毒品和远离毒品的生命自觉,而且已经成为坚定的禁毒志愿者。

  从成本上考量,要求所有青少年参与“智问戒毒者模式”,这恐怕不太现实。为此,李庆安教授设计了又一种毒品预防教育模式——“阅读成瘾者模式”。在对20位成瘾者或其家属依次进行深度访谈基础上,李庆安教授研究团队从这些访谈的文字材料中,精选有代表性的、堪称惊心动魄的8个特殊人物的典型故事,以心理访谈和心理点评的形式,构建一个指向“阅读成瘾者模式”的体验性感知世界的文本体系,这也就是《绝对禁区》一书的旨趣所在。

  (作者为江西财经大学研究员)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