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张卫平:黑人 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
2018-08-02 18:13:00  来源:正义网

  在南非,黑人是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虽然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

  从下飞机开始,黑人的身影便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建筑工地上的工人是黑人,修路的工人是黑人,酒店的保安、行李员是黑人,餐厅里的服务员是黑人,路边摆摊的小贩是黑人,加油站的工人是黑人,押送贵重物品的保安是黑人,在公路上行走的是黑人,开旧车、小排量车、破车、小皮卡、大货车的是黑人,庄稼地里劳作的是黑人。脏、累、苦的所谓“AAA”工作无一例外的都是黑人。在机场卫生间,从事保洁的黑人甚至还专门为白人顾客清洁马桶。这个场景颇有些让人心中酸楚——小个子黑人见到高大的白人入厕时,赶紧跑上前清洁马桶,然后打手势让白人入内。我注意到有的白人也感觉特别尴尬,他们有可能不是南非白人。显然不是黑人天生愿意这样做,还是为了小费,为了生活!黑人的社会地位很低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切当然应当是种族隔离、歧视的过,现在相关的制度虽然已经废除,但后遗症依然深重,历史是现实的母亲。

  黑人性格开朗,表情和动作都很夸张,身体的节奏感很强,是天生的舞蹈家,稍有音乐响起,身体便自然随之摇动。观看台上的民族舞表演时,台下的黑人观众很自然与之呼应,随非洲鼓点而动,动作十分协调。黑人喜欢穿颜色反差强烈的衣服,大红、大黄、大绿、纯白,黑黑的皮肤与鲜艳的服饰形成了极大的色彩对比,是喜欢摄影的人最喜欢的色彩背景和人物题材,黑人是很上镜的。南非的黑人对中国人十分友好,所到之处,都会有黑人向我们热情地打招呼。机场、酒店、餐厅、商店的黑人都会说中文——“您好”、“再见”。也许是中国人与白人有明显的不同,也许是中国人来自遥远的亚洲,也许是如此多的中国人来南非旅游给他们带来了利益。

  非洲黑人给我的印象一直是身材瘦长,肌肉发达,没有一点多余的脂肪和赘肉。到南非后才发现,南非黑人不同于中非、西非的黑人。这儿有相当多的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长得很胖,完全超出了国人的水平,尤其是臀部。据说是人种和饮食的关系。黑人对饮食不讲究,蔬菜吃得不多,喜欢吃玉米,我们见到的庄稼地里,基本上种的都是玉米。

  早听说非洲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为全世界第一,来到南非,就地所闻也证实了这一点。南非的文明程度虽然在非洲国家中名列前茅,但依然是艾滋病高发国家,据说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患有艾滋病或携带艾滋病病毒,而这些人中主要是黑人。据说黑人的平均寿命,在南非只有48岁。由于黑人的地位在慢慢提高,过去一些白人居住的地方,黑人也开始进入。这样一来白人会因此感觉安全度降低,并开始撤离南非,有些过去繁华的CBD现在也有些凋零。

  我们在使用“黑人”这一概念可能有一个误解,即将黑色皮肤的非洲人称为黑人。其实,在南非,黑人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法律概念。除了白人之外,本意上的黑人、杂色人和印度人都属于法律上所规定的黑人。在新政府上台以后,新政府对于在种族隔离时期所有受到歧视的黑人在教育和就业方面提供优惠,但现在的华人除外,只有1994年前加入南非籍的华人才属于“黑人”,享有各种优惠政策,而这些人仅一万余人。

  现在在南非工作和生活的华人约有30万,绝大多数是中国与南非建交以后进入南非的,他们既不属于白人,也不属于黑人。相对而言,华人在南非实际上是被歧视的人。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