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赏梅
2018-06-19 15:30:00  来源:检察日报

  南京国际梅花节开幕的第六天,我首次到梅花山来观赏梅花。

  上午九时,我进入梅花山景区。先我而来的观赏者已经在梅花树下、梅花山的小道上,浮动着,赏析着,赞叹着……

  几分钟后,我被绿萼梅下一位纤纤女子吸引住了。她二十岁出头,身材高挑,皮肤白皙,长发过肩。白羽绒上衣,黑色的短裙和长筒靴,装扮得大方得体;红色的纱巾,碧绿的提包,乳白的手套,把她点缀得时髦靓丽。她赏梅的身影犹如云霞流动,恰似紫燕飞舞,好像彩蝶传情。让紧随其后的我如梦如幻。不知不觉,她的身影牵引着我登上梅花山顶。

  谁知,当我登上梅花山顶后,她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我视野中取而代之的是一株被称作“梅王”的老梅。在“碧云晴,红萼展,一丈老梅本,春意先苏”的王者面前,我忽然想起唐《龙城录》中一个关于梅花的传说。隋代开皇年间,赵师雄迁到罗浮这个地方居住。一个寒冷的夜晚,他在松竹林间看见一位淡妆素服的美女。时已黄昏,残雪未消,月色微明,赵师雄和她谈话,语言清丽,芳香扑面。之后,他们便一道去酒家饮酒,赵师雄喝醉了。等到风寒袭醒时,东方已经发白,赵起来观之,原来他躺在梅花树下,只有翠鸟鸣啼。真想不到,我第一次来梅花山赏梅,就会出现柳宗元笔下的梦幻。

  相思中,我迅速地登上梅花山顶的博爱阁仔细寻觅,未曾料,梅花山的胜景让我一下子呆住了。千亩梅园,万团锦绣。满山玉树,雪海茫茫。龙骨凤冠,云霞飞流。我眼前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她正从四面八方朝我奔来。我感慨,这是梅花先天下品格的展显,这是赏梅者寻觅精神的迸发。同时悟出,也只有在这个时节,在这样的风水宝地,我们才能够享受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梅花原产地为中国,江南遍植,南京最佳。爱梅的南京人在梅花山上树碑“第一梅山”,用来彰显南京梅花的地位。赏过梅花山的梅花之后,我倒觉得这个口气还是小了一点。南京梅花山占地一千五百余亩,整个梅花山有十一个品种群,有近四百个品种,三万五千余株梅树,有“梅花世界”之称,为中国四大梅园之首。无论从种植梅花的历史、规模、种类、数量,都堪称魁首,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梅山”。

  南京地处长江两岸,冬春之交气候变化无常,一日之内早晚温差也比较大。这样的自然环境,给梅花生长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也给观赏者带来了无穷的遐想。“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是南北朝诗人何逊《咏早梅》的诗,公元508年写于南京。他写出了梅花的先天下精神和高洁的风骨。五百多年后,同样是在南京观梅,王安石写下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把梅花的品格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和骨气。

  来南京的前一天,南京的最低气温还在零度以下,我曾怀疑赏梅的效果。下飞机后我急忙向出租车司机打听,当得知梅花山的梅花已经盛开时,我忐忑不安的心才稍感安慰。

  站在秀美壮丽的梅花山之巅,面对数以万计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人,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我敢断言,如果举办世界梅花大赛,梅花山一定会拿奖夺杯,包揽所有的奖项。此时,倾倒我的还是博爱阁旁那三株形象大使,它们是我心目中的冠、亚、季军。第一株是千年苍劲不屈的梅王,它铁骨铮铮,唤东风,生春意;举火焰,染碧天;做旗帜,王者范;是梅之魂。第二株是梅花家族中最古老成员之一的朱砂梅,它威风凛凛,笑风云,散烂漫;压群芳,志高远;摇曳情,天地欢;是梅之韵。第三株是“第一梅山”碑前的红梅,它光彩夺目,佳丽容,天然雕;清香气,寒中发;瑶台昂,换人间;是梅之品。

  赏梅,需要极高的雅兴。一位当地的梅花发烧友告诉我,南京的梅花有四张脸,即:冰玉容、烂漫晕、香雪海、美人胎,分别表现在雪里、晴空、阴天和雨中四种气象条件下。雪里梅花的冰玉容是极品,是观梅者梦寐以求的境界,十年九不遇。在我的眼里,它是:雪霜雕出俏脸庞,收得严寒进胸膛。冰心玉骨朱砂裙,勾引春魂登冬场。可惜我今天没有观赏到它,但老天爷还是眷顾了我这个北国的游客,一日之内,让我捕捉到了其他三张脸。上午,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走进梅花山,红白梅交相辉映,一派生机盎然。看朵朵吐蕊,好似华灯绽放;观树树生晕,多像贵妃醉酒;望片片烂漫,宛如霞光万丈。站在梅花山头,我为梅花的烂漫晕感言:千头洁白万头红,先来人间做东风。美人自沁烂漫晕,霞光万丈染碧空。中午,乌云密布,太阳躲进云里。我观赏绿萼梅,一树星光乱眼,一阵清香入鼻,一身洁白如雪。在它的暗香和高洁面前,我吟诵前人的几首诗句,同时,也为它的香雪海添句:梅山绿萼比月白,云来无日放光彩。客临莫读银河星,前人已坠香雪海。下午,南京寒雨蒙蒙,梅花山变成紫烟浩渺,彩团起伏的云海。我在雨中赏梅,别有一番意境。朵朵暗垂珠露,花花仙子沐浴。我即兴为梅花的美人胎赋诗:寒月细雨为梅来,暗垂珠露美人胎。玉树盈盈天吐情,紫云团团风不开。

  憧憬梅园仙境,流连千年圣地,不禁感慨,南京梅花相见太晚。

  (作者单位:山西省人民检察院)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