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的黄金玉米鸡
2018-06-19 15:24:00  来源:检察日报

  我的婆婆是个大字不识的家庭主妇,我嫁到丈夫家时,让我大开眼界又新奇的是:田野里很多花花草草她都能拿来做食材,很是让人赞叹她在生活中的智慧。

  婆婆有很多拿手的饭菜,最让我惊叹的是她做的玉米面蒸鸡,那是我从来没有听说没有见过更没有吃过的美食。问过婆婆蒸鸡的手艺是从哪里学的,她说是做姑娘时跟母亲学的,她的母亲是跟母亲的母亲学的,看来还是祖传手艺。每每家中有重要聚会或尊贵客人时,婆婆的玉米面蒸鸡是征服客人的“杀手锏”,从未失过手,而客人也会在啧啧的赞叹中大饱口福。

  玉米面蒸鸡好吃,却费时费工。所以多在逢年过节或兄弟姐妹回乡团聚时才能吃到。一般都要提前一天备料,做蒸鸡的鸡子是家乡的土母鸡,鸡龄不能超过两年,最好是肥一点的三黄母鸡,斩成小块,放上葱姜蒜花椒辣椒生抽,提前一夜腌制,如果时间紧,腌制也不得少于三小时。唯有足够的腌制时间,才能味入肌理。然后准备上好的玉米面数斤以及酵母发面一块待用。

  第二天半晌婆婆就要忙开了,在锅上放上蒸箅铺好槲叶,把擀好的可锅一整张发面饼铺在槲叶上。将腌制好的鸡块均匀地拌上玉米面。拌玉米面多少要看鸡子的肥瘦,一般需要两斤左右,油多多拌,油少则少拌,再淋上麻油少许。总之,拌面多少,要以出锅时玉米面金黄一层,搅开后蓬松柔软而无稀软为适。然后把拌好的鸡块均匀摊在发面上,待发面饧开,盖上蒸笼,大火猛烧至上汽,然后中火保持,直到蒸熟,中间不可停火,否则鲜香之味就会大减。蒸鸡子必用柴火铁锅,也曾用钢精锅蒸,但味道逊色不少。蒸至一小时左右,一种鸡肉、葱花、调料、白面、玉米面混合而成的独有香味,就会弥漫庭院,顺风飘散,勾引出四邻的馋虫。婆家住的四合院,邻居都是平房,蒸鸡时,总有邻居站在平房顶,说“弄哩啥,咋会恁好闻哩”,“不哩包一块扔上来尝尝”……

  蒸鸡香而不腻,肉烂不软,最适合人各一碗,大口啃吃。更妙处在于,玉米面拌鸡,既有面香之味又洇进肉香,可谓风味独特,而下面的发面锅盔馍沾着玉米面与鸡肉碎块,成了另一种美味。儿子从小爱吃奶奶做的玉米面蒸鸡,外出求学放假回来嚷着要吃的往往也是玉米面蒸鸡,而在外地工作的小叔子小姑子回家来,婆婆每每都要做一顿蒸鸡让他们解解馋。甚至在家里的土炊换掉之后,婆婆还特意让我们用铁油桶改造焊制了一个简易土炊以方便蒸鸡用。

  我爱人对食物不太敏感,他曾说,“好的多吃,不好的也能吃饱”,并以此表示他对我挑食这不想吃那不可口的不满。但一提到蒸鸡子,便两眼放光,说打小就爱吃,我疑心他小时候就是个吃嘴精。他说,小时候怕大人打不敢说,实际上那时整天盼望着村里传鸡(流行鸡瘟病),一传鸡,母亲就会把自家养的鸡子都宰杀,就有蒸鸡吃了,他则能放开肚子过一次玉米面蒸鸡瘾。

  蒸鸡费劲,但婆婆给亲人们做这道菜时,不但没有抱怨过麻烦,而且每一次她都忙得很开心很起劲。因为每次蒸鸡,都意味着家人的团圆,而这一路蒸来,人生已老,岁生白发,却亲情浓浓。

  今年年近八十的婆婆因病身体每况愈下,入冬后小叔子小姑子便将她接省城去了,春节也是在省城过,今年是吃不到她做的蒸鸡了……

  腊八节那天,看到一朋友发的帖,称自己特别想念小时候母亲做的腊八粥,如今母亲已八十多岁,母亲已做不了腊八粥了,而自己又做不来,只有慢慢地回味了……那一刻很庆幸婆婆的玉米面蒸鸡,好歹自己还会做。

  记得有一次吃着蒸鸡,曾戏言要开一家蒸鸡的饭店,请婆婆做大厨顾问……能开一家这样的店,让更多的人吃到这样的美食也是美事一桩,设若能做成品牌,那就更有意义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就带着一生的家乡印记,那是舌尖上不能忘却的乡愁符号。现代人反对同质化,一个地域如果没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就是被同质化了,相反越是在吃喝住行方面有自己的特色与个性,就越有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婆婆的蒸鸡没有名字,那我就叫它“老妈黄金玉米鸡”吧。儿子就要回家来,这个蒸鸡只好由我来做了,只是不知道儿子是否会满意……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召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