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婚调查”的玄机
2018-06-19 15:19:00  来源:检察日报

  “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是某电视台早间新闻节目的一个话题,称江苏人逼婚率最高,每年父母逼婚的频次不少于10次,说上海人的逼婚是最唠叨的,广西人逼婚是最实干的云云……

  如此这般,存在着几种可能性:一,为提高收视率,某电视台记者“逼迫式”地闭门造车所为;二,该电视台花重金组织的随机调查之结论;三,某“闷得慌”的社会机构向电视台提供的,电视台不小心“上了船”……

  最初我揣想,闭门造车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黄金时间播出的这条新闻,无关痛痒,亦无人深究。主持人的“笑容可掬”和“绘声绘色”,权当是为春节临近的“脚步”加点料。节目编导费尽心思地在屏幕上打出调查列表,江苏、四川、上海、广西荣登此榜,只为“靠谱”。如果属第二种情形,则要质疑这家电视台了,这个既没有社会价值又没有实质意义的调查结果涵盖了多个省市,那要花很多银两的,难道是钱多得到了没地方可花的地步?如果属于第三种,想必是该调查机构经年苦思偶得,惹得顶层媒体也助其聒噪。

  中国逼婚现状调查的新闻目前仍在发酵。我百度了一下,找到了消息的来源,这个调查报告出自名门,乃“某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的大手笔。

  从字义上商榷,“逼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包办婚姻时代的产物,严重的,逼出人命的不在个案。虽然婚姻自由了几十年,不代表逼婚现象已绝迹,个别地区和一些家庭有之。这个“中心”倒是痛快,直接将逼婚率飚至70%以上。有意思的是,调查还细致到了按年龄作了分类统计,宣布我国25岁至35岁的年轻人逼婚率高达86%,用北京大学历史系某教授的话注解,“说得跟真的似的”。

  不提也罢,提了索性亮堂亮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年轻人面临的不是“逼”,而是望而生畏的结婚成本。光是房子这一项,靠眼前的工资,不吃不喝,熬到头发白了都悬。有一段时间,媒体为“结婚成本”忧心忡忡,好一番热闹。不过,那个热闹,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引起各界对当今社会的严肃思考。假如“调查”这事存在,随机选中的逼婚的父母,基本属于不谙结婚行情的——你的郎做梦都想结婚啊,无奈囊中羞涩!凭眼观耳听,也懂得些道理:土豪的后代不用逼,只有“想不想结”“什么时候结”“跟谁结”的小问题;“布衣”的后代是“拿什么结”的大问题——爹娘逼婚就意味着被啃老,哪有“逼”的道理嘛!

  佩服这个“某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麾下的“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具有舍下本职所在的失学儿童、留守儿童等等“闲事”,将年轻人之婚姻大事揽入其怀之气质。

  媒体唱和,本情有可原。现在做新闻难,每天一睁眼,大道消息小道消息铺天盖地,你要向观众、读者推送有兴趣的新闻,确实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过去做记者可是苦差事,跑在新闻一线,不厌其烦找线索、采访,风里来雨里去……现在有的媒体,乐于当搬运工,网上扒一些,加上手机微信朋友圈道听途说的,剪辑润色一番,就完成任务了。办公室坐出来的新闻大同小异,还不时有假新闻“横空出世”,有以讹传讹的,有人为“炮制”的,反正假新闻与某些假药相似,后者吃不死人,前者只要把握住尺度,捅不出大娄子。

  互联网是其中从不缺位的发酵媒介。何况人人都是媒体人,微博、微信……动动手指,就过上了“新闻发言人”的瘾。内容无外乎“我也是醉了”“果断收藏”“但愿有一个转发”“真相只有一个”……就那点“牙慧”,刷来刷去,皆一个“乏”字!

  《中国逼婚调查报告》,怎么看都像伪调查,连看热闹的都看出点其中的玄机,一些媒体热衷其中,说得好听是偷懒,说得不雅就是“混混”。

  我还是要在这里作个声明,作风严谨、工作扎实的媒体,绝不在少数——免得中伤无辜。

  凡是名作名篇,非一日之功,脚踏实地的功夫到了,一篇好文章就该收获了。有时为了求证一个事实,要冒生命危险。做新闻的如是,做文学的也是。

  一些无稽之谈的调查总是“前赴后继”,当真不得,算作茶前饭余的谈资,沾点“噱头”,也是件快事。而媒体有媒体的立场,这个立场,就是媒体人的良知和精神——这个真,是真理。

  【七月: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北京市杂文学会理事。】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