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许慎是著名的文字学家,他在《五经异议》中说:“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博颊。”一方面沿袭祝融为灶神之说,另一方面又提出灶神为夫妇二人的新观点,还煞有介事地介绍了灶神夫妇的名字。因《庄子达生篇》称灶鬼为“髻”,髻、吉、忌三字谐音,有些学者认为“髻”和苏吉利、宋无忌可能是传说中的同一个人。
灶神的形象如何?西晋学者司马彪注《庄子》,称灶神“状如美女,著赤衣”,表明灶神是一个美男子,与今日的“男神”大概同义。灶神的这个美男子形象至唐代还保留着,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四称:“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可见从西晋至唐代人们都认为灶神是美男子,开始是夫妇二人掌管人间饮食之事,后来增加了他们的六个女儿和众多属神,《酉阳杂俎》罗列了这些属神的名称,包括天帝娇孙、天帝大夫、天帝都尉、天帝长兄、太和君、玉池夫人等等。
由于有上述著作做依据,后来民间把灶神确定为夫妇二人。现在常见的民间年画灶神像,多为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合像,灶王爷头戴礼冠,身着朝服,灶王奶奶也身着朝服。单独的灶神像近代已变为黑面长须的面貌,再也不是唐代以前的“男神”形象了。
早期灶神的职责主要是掌管饮食,保护家人的健康。汉代以后,灶神的职责逐渐从“司食”转变为“司命”。西汉初年,当时的方士就宣称祠灶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被“蒙骗”了。《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灶神可以让人长生不老,汉武帝信以为真,“于是天子始亲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后来李少君病死了,汉武帝犹执迷不悟,继续祠灶求仙,结果是“莫能得”。
到了东晋,民间又传如果家中某人犯了错,被灶神告到天上去,情节严重的折寿三百日,情节较轻的也要折寿一百日。当时著名炼丹家葛洪对此还将信将疑,但民间不管真假,仍然深信灶神是天帝派驻人间的全权监察代表,到了年底,不管善事恶事都向天帝汇报,于是纷纷把灶神奉为“一家之主”,千方百计讨好灶王爷。
古人祭灶本是对火与灶的发明者的崇敬和对“先炊”的纪念,后人把灶神视为潜伏在家里的“告密者”而加以崇拜,使祭灶成为一种迷信。唐代诗人陆龟蒙对此持批判态度,他在《祀灶解》中指出:如果灶神是公正的,君子即使不祭灶,灶神也不会诬告他,小人即使一年祭灶百次,灶神也不会放过他。有人问,如果灶神不公正,人们祭祀就说好话,不祭祀就说坏话,怎么办?陆龟蒙回答说:“天至高,灶至下,帝至尊严,鬼至幽仄。果能欺而告之,是不忠也。听而受之,是不明也。下不忠,上不明,又果可以为天帝乎?”陆龟蒙的剖析一针见血,可惜这种真知灼见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民间认为,灶君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逢岁末年底,便要上天奏事。为了防止灶王爷打小报告,使灶王爷上天时多替自己说些好话,人们祭灶时经常搞些小动作,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酒和麦芽糖对付灶王爷。《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辇下岁时记》说:“以酒糟抹于灶门之上,谓之‘醉司命’”。人们以为灶王爷被灌醉了,就昏不知言,无法向天帝打小报告,这样一家就平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