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饶宗颐书《慈悲喜舍》横幅
周退密书《寄老友李教授》诗笺
张颔书《流沙侯马》联(局部)
“天人合一———庆贺张颔先生九十六生辰暨著名学者艺文展”现场
傅申书《满招勤补》联
冯其庸书《九十书怀》诗稿
霍松林书《读书》斗方
2015年11月18日是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张颔先生的九十六岁生辰。为庆贺这位近百岁学人的生辰,一场别开生面的“天人合一——庆贺张颔先生九十六生辰暨著名学者艺文展”于12月19日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举办。展览还特别邀请了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周退密先生(102岁)、饶宗颐先生(100岁)、霍松林先生(95岁)、冯其庸先生(93岁)、傅申先生(80岁)赞助笔墨。六位先生总年龄逾566岁,同是国学名家,学问道德皆能与年龄比肩。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年享高寿,又能染翰挥毫、笔墨传神的六位大家的艺文展展示了——
2015年12月20日下午,阎丰满老师打电话告诉我,太原文庙(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举办“天人合一——庆祝张颔先生九十六生辰暨著名学者艺文展”,希望我不要错过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阎老师还给我一一介绍了六位参展者的情况:周退密,102岁,著名学者、诗人、文史专家、书法家;饶宗颐,100岁,著名国学大家、汉学家、西泠印社社长;张颔,96岁,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霍松林,95岁,著名古典文学家,文艺理论家、中华诗歌学会名誉会长、书法家;冯其庸,93岁,著名国学家、红学家、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馆长、美术家、书法家;傅申,80岁,著名文学家、美术家、书法家、书画鉴定家。
六位先生的大名如雷贯耳,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他们既是著名学者,又是书法家。我曾经拜读过其中几位先生的一些文学作品,但书法作品除见过张颔先生的以外,其他五位先生的都还无缘相见。我心中暗喜,难得一见的国粹送上门来,我必须用心去享受。
展览布置在文庙西展厅,刚刚装饰过的大厅宽敞、明亮,按六位先生的年龄依次排序。庙外的广场上专门制作了特大的红幅广告牌,庙门、厅前都悬挂着长长的横幅,让参观者一眼就能看出山西人对这次展出的精心策划和对学者们的重视程度。
周退密,排在第一位。他的近照精神矍铄,风度翩翩。大凡传统文人的雅嗜,皆有造诣,享有“海上寓公”的美称。他的标志:熟背四书、古文、唐诗,当过医生、专业律师,长期从事外语教学,参与《法汉辞典》编写,翻译过大量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的著作,出版过诗文集等著作。他的书法是他儒气的结晶,古朴秀美,从今看古。赏析他的书法,以小见大,犹如轻云行走,恰似小溪流畅。他的每个书写内容,都是他的诗作,心到笔到,自然天成。站在他97岁的几幅行书面前,我久久不能自拔,我看到的是狼毫飞舞,水墨飘溢。我读懂的是儒家的气质,汉字的神韵。
走进第二展厅,看着饶宗颐先生的简介,我随口说出了自己的疑问,饶先生1917年生,应该98岁,怎么报100岁?一位白发的观者走过来小声告诉我,“天地各加一岁”。听完,我感到无地自容,也马上告诫自己,在这里,在大师级的学者面前,不要多言。不过心里面蛮高兴,我是一个喜欢笔墨的人,今天算是国学大师给我上的第一课。饶先生是西泠印社现任社长,那是宝塔尖上的明珠。我2015年中秋专门去过西泠印社,他的照片和赵朴初、启功等五位前任社长并排悬挂在社里。
我没有做过统计,不知道100岁的人,在中国、在世界上还有没有在职当领导的,恐怕饶先生是个例了。观赏饶先生的书法作品,自然而然地会和金石联系在一起。他心如莲,笔如刀,书法作品刚柔相济,颇有金石之气。一一拜读过他的作品后,我把看点放在一条三尺竖轴上,白宣纸上飘逸的“萧然物外”四字犹如兰草,质朴文静,淡雅高洁。心领神会后,我仿佛觉得面对的是一尊寿山田黄印章,饶先生把他的博学、胸怀、于世哲学和人生向往溶入方寸,正如诗意:“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支聊赠梦潇湘。”
走出饶先生的展厅,我笑出声来,我嘲笑自己,才刚刚悟出此次的艺文展为什么不叫书法展的道理来。
张颔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大家。19年前,我曾通过山西省文物局的一位朋友向他求过字,他爽快答应并认真书写后交给我。当时,他的墨宝已蜚声国内外,但他分文不取,说和我共勉。境界高尚,美德感人。很久以前,我就听说过一个关于他的故事。说在古文字考证方面,因为一字之争,被郭沫若称为比自己多识一个字的先生。就此事,我专门问过省文物局的同志,得到的答复是确有其事。
郭老才高八斗,是中国科学院的掌门人,张颔先生能得到这样的褒奖,说明其确有过人之处。
赏析张颔先生的书法,我最大的感受是他让中国的古文化从器具、礼鼎和钱币上走下来,让现代人认识、理解并传承。这还不算,张先生又把美学运用于古文字,让古文字变得富有美感、韵味起来,使它作为中国书法的一大门类,永不褪色。除古文字外,张先生这次还带来了一幅隶书和一幅行书。隶书是临《太平兴国钟铭》,清利的笔锋,圆润的骨架,优美的线条,展示着他的学识、修养和功底。我没有见过拓本,但我敢断言,此幅足可以乱真。行书《生活篇》,内容是他感叹人生和憧憬生活的诗作,难得地让我们看到以严谨著称的张先生用笔的随心所欲和性格的萧然世外。大篆、小篆、楷、隶、行于一室争艳,彰显着张先生的大家本事。
集古典文学、文艺理论、诗、书法于一身的霍松林先生,是大自然的宠儿,精神文明的骄子。他在攀登诗的高峰的同时,不遗余力研究书法的技巧,力求形神兼备,并使书与诗灵魂贯通。所以他的书法作品结构宽博,雍容大度,极富有个性。在他得心应手、技巧娴熟的作品面前,有人说它们像山花一样自由烂漫,也有人说像古柏一样气韵天成。我赏霍先生的作品,先读诗后观书,幅幅都有诗情画意之美。他的行书《题黄河诗选》,恰似中岳奔来的浩浩天风,犹如黄河卷起的万里波涛。他92岁的行书《春日即兴》,能表达出枝枝垂柳、群燕高飞的浓浓春意。观他93岁的榜书《善圃》,我眼前浮现出的是瑶台仙境、人间乐园。霍先生一生倾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书法是他的嗜好。他的一笔好字,再一次向我们证明,想做一个好的书法家,必须读书、修身、养性,使自己的见识、学养、功力达到一个至高的水平和境界。
冯其庸先生是红学家,是中国顶尖级的文化名人。今天看到他的书法作品,我不停地用妍美绝伦来表达观感。我没有见过老人家,但我知道他胸怀天地,美比苏杭。他十上新疆,三登帕米尔高原,把博大融于柔美。他的字,是他学识的溢露,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见清气。欣赏他的字,仿佛是一位满含深情、英俊清秀的太湖才子在和我对话。他的行书《九十书怀》,诗书与苏东坡一脉相承。他91岁的行书《龙凤呈祥》,红金粉宣纸上的魂韵是他红学的缩影。他92岁的行书《志在高峰》,表现着他无穷的志向……感受他笔下的情怀,我却增添了一个心病,产生了求老人家一幅墨宝的愿望。
比起前5位先生来,傅申算是后生。但唯有他是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事业的专门家。他集国画、篆刻、书法三门于一身,也是权威的书画鉴定大家。80岁的他,根植于祖国,奔波于世界各地,他的头衔和成就让我望尘莫及。从他近照展现的学者风范上,我能看出,他是华夏文明的传播者,更是中华文化的践行者。他的幅幅行书存兰亭序之身影,有褚遂良之风骨,显赵子昂之神韵。既承古人之风,又具时代精神。在他字字如松、划划如戟的作品面前,我即兴为他赋诗一首:“谁说傅字赵家魂,晋韵唐风形兼备。一勾一捺千钧力,金戈铁马跃龙门。”傅先生早年离开大陆,但他依然坚守着继承、捍卫和发展汉文化的阵地。他给我们带来的汉字的美丽、艺术和品位,必将增加我们爱汉字、学汉字,弘扬中华文化的信念。在展厅现场,我哼起了歌曲《我的中国心》,我想把它献给傅申先生。
望着现场崇拜者熙熙攘攘的身影,听着学生般赞叹的语言,我仿佛穿行在百年的文化长廊里,我好似遨游在千秋璀璨文明的长河中。
想着云计算已经占领我们的时代,看着老百姓已用手机传播着信息,我呐喊,书法永远是我们的国粹。
太原五中一位八十岁的老教师告诉我,在学者面前,他是学生。在百岁老人面前,他还年轻。中华大地要辈出这样的文化精英,中华文明要靠这样的文化精英带头引领,我们的文明古国才会有文明之魂。
冬至时节,三晋大地上冰天雪地,万物正蕴育着生机。六位著名学者就像百年的老梅,向古城太原先报早春。
在《晋祠铭》的故乡,我们把酒告唐王,我们依然传承着晋韵唐风,六位先生就是我们时代的文化星光。
走出展厅,我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训:“仁者寿”。我想再加一句:书者寿。
(作者单位:山西省人民检察院)
(李红笛/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