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百合”的春天
2018-06-13 17:45:00  来源:检察日报

  1990年6月我即将初中毕业,尽管班主任一再劝父亲让我去读高中考大学,但因为家境贫寒,父亲执意要我报考中专尽早参加工作。那个年代考上中专就等于是准国家干部,毕业后政府就分配工作。一个年仅15岁连县城也未去过的农村孩子,又知道什么呢?最终我以全县第五名的中考成绩考入江西省吉安农业学校。工作之后,多少个夜里做梦高考、上大学。我知道这已成为我人生的一种缺憾。几经周折,我在1996年走上了自考的道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是自考的鼎盛时期,大学招生不比如今海量。彼时,只有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才能考上中专、师范,很多孩子是因家境贫寒无奈放弃高中而上中专。一些农村家长往往为孩子没能考上中专而不得不上高中而叹息。中专生、师范生、技校生、大专生参加工作后,提升学历的途径主要有三,参加成人高考脱产到大学学习或在职函授学习,三是自学考试。三者间,自考最方便,最经济,无需领导同意,无需大量学费,也不影响工作时间,自考便成了有志青年的首选。每到报考时间,县自考办便熙熙攘攘,人声鼎沸。

  自考是艰苦的。多少人起初信誓旦旦二年、三年要过大专、本科,但连续几次单科不及格,便丢盔弃甲。由于我在乡土管所工作,从事土地管理执法工作,我便选择南昌大学的法律专业。

  第一次报考的是《宪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书是向一个同事借的。没有任何教导,没有交流,也没有辅导资料,完全靠阅读教材,靠自己理解领会,用时下流行的语态来说就是“裸学”。走进考场,阅读考题时脑中浮现的答案却似是而非,由衷感到了自考之难,深感自己学得还是不够,不免有些灰心。

  等到查询成绩之日,还是迫不及待,花了3元钱在公用电话亭拨打168查询成绩。未想,三门课程竟过了两门———《宪法学》未过,比想象的好多了。这极大地增加了我的信心。在自考法律大专时,考友们一致认为《中国法制史》是难度最高的,通过率极低。为了更好地掌握法制史的知识点,我还特意先认真学习了一遍中国史。天道酬勤,最后我以82分的成绩一次性拿下《中国法制史》,一时在考友中传为佳话。

  1999年4月我全部通过了法律大专15门课程考试,获得法律大专毕业证。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又投身自考法律本科。那时,我已为人父,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工作繁忙,家务琐碎,为了应对考试,我不得不挤时间,在孩子睡熟后挑灯夜读至凌晨一二点,按计划在三年内通过了本科15门课程考试,于2003年12月获得法律本科毕业证书。

  2000年,一位老农向我诉说其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婚后按规定可以生育二胎,但乡计生办主任硬要索取5000元。我和老农一起来到乡计生办再次提交申请材料,并对申请过程录像。我告诉计生办主任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我们将到法院起诉县计生委不作为。这位主任不到一个星期就给办好了证。随着法律知识不断丰富,我渐渐成为同事、同学、朋友眼中的“法律专家”“法律顾问”。

  在我的自考生涯中有件事特别值得一提。2000年我报考了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根据《检察日报》书讯,我购买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肖胜喜教授编著的《全国律师资格考试试题分类评解及应试技巧》。我觉得书中有些解释牵强,便通过出版社和肖教授联系。肖胜喜教授了解到我是一名自考大专生后,惊讶于我逻辑思维和法律思维能力。他说自考生不容易,相对在校大学生,我们没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没有教师解惑释疑,没有学术氛围熏陶。他建议我多看些法学名著提高法学理论功底,以弥补不足。他向我介绍了盖尤斯的《法学阶梯》、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等著作。按照他的建议,我阅读了大量法学名著和国内知名法学权威、专家的著作。之后,我还向肖胜喜教授请教过其他一些问题,教授都耐心、细致地解答。那年我顺利通过了全国律师资格考试,获得了司法部颁发的最后一批律师职业资格证时,却得知肖教授因病离世,一时间沉默无语,悲伤涌上心头。

  今年8月7日《检察日报》“绿海副刊”刊发了董永格的文章《我所认识的学者检察长肖胜喜》,读后方知教授是2000年12月圣诞节离世的。斯人已逝,言犹在耳。一位未曾谋面的大学教授可能不会知道他对一名自考生给予了莫大的鼓励和信心,于我而言,他的教诲是我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当年,有报道说自考是成人教育中含金量最高的考试。虽然国家承认学历,但现实生活中将自考生视为“庶出”的现象屡见不鲜。公务员考试、选拔领导干部都要求报名者为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甚至有名校的名师公开直言其不招自考本科生的硕士研究生。遭遇多了,竟自觉低人一等。

  但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2006年江西省公务员考试,吉安市检察机关捆绑招录基层院干警,一改以往全日制要求,只要法律大学本科学历即可。时年我已经30岁,刚好在2005年通过了司法考试。2006年7月,我通过考试成为吉安县人民检察院的一员。由于扎实的法律功底,我很快熟悉了检察业务工作,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一个土管员到检察官角色的转换,快速成为省、市检察业务专家。

  面对熠熠生辉的检徽,我常想,我们这些“野百合”,只要积极进取,同样能迎来自己的春天。感谢自考,感谢我那无形的大学。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