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白无瑕的人生
2018-06-13 15:27:00  来源:检察日报

  洁白无瑕的人生,有一段时间挺让我向往。道德上的完美无缺、行为上的无懈可击,这样的灵魂或许可以直升天堂,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他无一不可与人言,这是多么大的功德圆满。

  可是,这样的洁白无瑕可能存在吗?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中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他借画家埃尔斯蒂尔之口说:“一个人,不管多么明智,在年轻时的某一阶段,没有说过什么话,甚至过着某种生活,事后回忆起来觉得很不愉快,希望将其抹掉,这样的人恐怕是没有的。”

  看来,人在年轻时犯错,是难以避免的。

  杨绛先生一百岁,自称走到人生的边缘,有过许多醒人耳目的话语,其中一段话是:“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一辈子都需要修炼,是杨绛先生的殷殷之言。

  我记得几年前,曾看过一部悬疑惊悚片《黑天鹅》,这部影片带给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以致不敢再看第二遍。

  在豆瓣网上,有关于它的一段影评,是这样说的:“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正与邪都在内心的一念之差,贪婪、奸诈、虚荣、嫉妒、毁灭正是导演用黑天鹅隐喻人性中的邪恶丑,用幻想意识流审视人性在名利场上的得失心态究竟会达到哪种可怕的境地……每个人心中都有两只天鹅,飞出白还是黑?没逼到绝境谁都不知道。”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就差赤裸裸地宣告:在一个最善良纯洁如白天鹅的人心中,也难免有着黑天鹅的欲望和恶。所以说,在每个人的人性之中,都难免有黑暗之处;而在每个人的人生之中,也都难免会有迷途之时。人性是存在“黑洞”的,这样的黑洞无从探测,也难以回避。

  也许有人会否定“人性有黑洞”这样的说法,正如我自己也一度认为幼小时的自己洁白无瑕。现在的我却认为,即使存在这样的洁白无瑕,其实也是很可以质疑的。

  还是引用现成之语加以解释吧,且听画家埃尔斯蒂尔是如何说的,他说:“(有些人)可能他自己的生活中没有任何要遮掩的地方,凡是他们说过的话,都可以发表,签上自己的名字。但是,这是一些精神贫乏的人,是理论说教者软弱无力的后代,他们的明智是消极的,是不能开花结果的。”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玉对黛玉说过一句:“我也知道我如今不好了,但只凭着怎么不好,万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错处。”

  我曾经疑惑宝玉为什么变得不好了,他既知自己不好,为什么不能避免自己做得不好?现在却有些明白了。正如杨绛在百岁感言中说: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一百年沾染的污秽”,看来人从生下来之时,就不可避免地要沾染污秽。

  对于洁白无瑕人生的质疑和否定,最起码有一个好处,我们可以明确知道“自己没有那么好,却也没有那么坏”。当然,这句话的反面也成立,我们其实也应当知道“自己没有那么坏,却也没有那么好”。

  幸好,普鲁斯特很会安慰人,他在书中说“(他)不该绝对地为此而悔恨,因为,只有经过所有的可笑,丑恶之现形,(他)才能有把握在可能范围内变成一个贤哲。”

  听了真让人受鼓励。或许,我们穷尽一生之力,也能够将自己这一块顽铁炼出一点精金,这是我们可以向往的,也是可以努力的,而我以为这远比洁白无瑕更宝贵。

  编辑:黄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