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纪行
2018-06-04 10:38:00  来源:检察日报

  “五一”前夕,我踏上去往宣州泾县的旅途。长途的旅行奔波令我稍感倦意。踏上泾县红星广场的我带着有些忐忑的心情等待接我的从未谋面的泾县朋友。

  和朋友碰了面,饭后便随着朋友去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参观宣纸文化园。宣纸文化园四面环山,坐落在青山翠竹、层峦叠翠之中。放眼望去,远处的山呈现出淡淡的蓝色,和眼前浮岚暖翠的竹山形成鲜明的对比,将白墙青瓦的徽式建筑映衬得格外优美。

  山上一片片白色的东西似乎有些煞风景,我心生迷惑,朋友说:“那白色块状的东西是制作宣纸必不可少的稻草原料,工人们要经常翻晒,很是辛苦。”

  宣纸工艺的第一道程序是将稻草经过晾晒和风雨的洗礼后制成纸皮的原料进行碓舂,也就是要将纸浆做成状如皮饼的东西用碓反复舂锤。将纸皮舂好后就要进行“切皮”、“打浆”。打浆之后就是“捞纸”。捞纸的技术要求纸张薄且匀,不可厚薄不一,这是捞纸工人长期练出来的功夫,看上去容易,千万不可小视,我反复试验了三次都失败了,厂里工人赶忙手把手地教我,真是不容易。接下来的动作就是“叠纸”,也就是将捞出来的纸浆要翻转叠放在纸浆模子上,这个挺有意思,看着湿漉漉的纸帘上沾满了薄薄的一层毛茸茸的东西,纸浆在一层一层地递加后形成厚厚的纸堆,立刻就呈现出白如脂玉般的纸板,洁白无瑕疵,着实可人。

  晒纸工人的技艺超凡,要在一堆厚厚的形成一个长方形整体的纸饼上一张一张地揭开那薄如蝉翼的半干的宣纸实属不易,有诗赞曰,“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这句诗形象地描述了晒纸工在揭开那并未干的宣纸在空中娴熟地抖动后平展地贴在烤炉的水泥墙上的动作。但见工人待宣纸烘烤干了之后,再一张一张地揭下来。这样的动作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晒纸的工艺不但难度大,而且十分辛苦,晒纸车间一年四季烧煤炉子,尤其是夏天操作,工人们就好似在烤箱里蒸烤一样,其辛苦程度更胜于书法爱好者在练习书法时废纸千张的功夫。

  再接下来就是“剪纸”,宣纸成品前需要一张一张地检查,将不合格的宣纸剪去,剩下的纸头一张也不能带出去,因为宣纸里面所含的“青檀皮”十分珍贵,需要回到纸浆池重新生产,一点都不能浪费。朋友语重心长地说:“宣纸厂的每一个工人都不容易,一年四季,双手经常被纸浆浸泡烂,工资又不高,当代的年轻人又不爱学,因此,宣纸如果不涨价,将来宣纸工艺没人学,宣纸文化岂不要失传?”如果真到了这一地步,我想这不仅仅是泾县人的悲哀,更是国家的损失。

  一座宣纸之城,生产宣纸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地域文化魅力非同寻常。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喧闹,没有见利忘义的尔虞我诈,我仿佛从那一张张薄如蝉翼、玉洁冰清的宣纸上看到了泾县人的淳朴。此情此景,一杯香茗,伴着这隽永的诗句,我轻轻地吟曰:乌溪水美钟灵秀,古木青檀云缕生。瑶海轻捞云片出,红星焕彩纸乡荣。

  作者:李文进

  编辑: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