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与营养
2018-05-29 15:41:00  来源: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食者,味道、营养是也。味道营养两全,物质食粮不算罕见,精神食粮则凤毛麟角。获评“全国优秀诗歌奖”的诗歌作品《重量》,乃诗人韩瀚歌吟张志新烈士的泣血之作。全诗仅五行二十七字:“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尽管当时同题材作品多如牛毛,而唯此让人一读难忘,掩卷长思,不仅百读不厌回味无穷,而且源源不断为国人输血补钙。

  多半时候,味道营养俱佳只是美好愿景,是绝难臻达的高地。人们不得不接受的一个现实悖论是,好味道往往坏营养。油盐糖能烹出好味道,也埋藏“三高”风险;碳酸饮料很爽口,过饮则贻害无穷;油炸腌制虽可口,却潜伏癌症“杀手”;罂粟壳能让味蕾销魂,常用则无异吸毒。同样,坏味道也可能好营养。苦瓜虽味苦,却是降“三高”上品神器。对未富先奢的“富贵病”患者,能把苦瓜吃出甜味来,或已抵近苦尽甘来,否极泰来。

  面对味道与营养“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人饥不择食,有人慌不择路。司空见惯的是,要味道不要营养。针对当下影视剧戏说恶搞名著成风异象,六小龄童痛陈:“一些影视剧中,人妖不分,是非颠倒……让人匪夷所思。”不知滥觞于何时,张贴“心灵鸡汤”狗皮膏药的书籍文章,像牛皮癣一样在公共空间传染发作。所谓“心灵鸡汤”,就是借以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煞有介事烹调出来的“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差强人意地传递“柔软、温暖,满满的正能量”。说穿了,不过是作者借以矫情软语哗众取宠,向受众注射功利市侩、精致利己的精神吗啡。就像味精广告语“只要一点点,清水变鸡汤”,要味道不要营养,已是见怪不怪。当下一些所谓主旋律作品,简单粗暴地将宣传教化与艺术品位撕裂剥离,用意识形态伦理扰乱艺术规律,硬生生地把艺术变成宣传,将熏陶变成说教。表演艺术家黄宏在谈及主旋律电影时曾切中肯綮地指出,如今很多影视作品都要改变文风,“尤其是主旋律作品,我觉得必须防止说空话、套话、大话。”这种批评,在正在召开的“两会”中,艺术家多有共识。

  无论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抑或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论,其意旨指向并无二致,都是开悟文章营养重于味道的道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坛的“独行侠”,奠定其不可撼动地位的恰恰是被视为“婢女”“黑户”的杂文,而不是其他什么“正宗”文学东东;让鲁迅杂文东方不败傲视同侪的,恰恰是“写什么”的营养,而不是“怎么写”的味道。如果说好味道众口难调难求一律;好营养成为最大公约数,则非但应然,而且可能。

  裴多菲25岁那年,领导布达佩斯武装起义,后演变为伟大爱国战争。在与沙皇军队协助的奥国统治者战斗中,他以诗歌为武器,手持战刀和羽毛笔驰骋疆场,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他牺牲后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不朽经典《自由与爱情》,庶几在中国家喻户晓。有趣的是,其译文有殷夫、孙用、兴万生三个版本,以殷译本“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最为流行。虽然译味各异,但其“自由高于一切”的启蒙价值,足以令读者对“味道”忽略不计。

  对精神食粮而言,假如非要我在营养与味道之间取舍,我宁愿选择前者,而非相反。周敦颐在《通书文辞》里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说到底,文艺形式不过是传播真理道义的手段和工具。文章乃道之载体,就好比车是人的载体一样,设若车不载人,车轮扶手装饰得再漂亮,也是白搭。

  编辑:徐斌  

上下篇导读

 · 思想者的光芒
 · 说人话有那么难吗
 · 凤凰古城
 ·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