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认亲”日记
2018-05-29 15:24:00  来源:检察日报

  2016年1月19日星期二小雨

  今天是入冬以来最冷的几天,气温从十几度骤降到几度。淅淅沥沥的小雨,让冬日的农村变得更加寒气逼人。这样的天气,院里还安排下乡,我颇有不满。加之早上七点半就起床,汽车又摇摇晃晃了近三个小时才到达村委会办公室,又攀爬了半个山坡走了二十多分钟的泥泞小道才到达我的结对帮扶对象张大娘家,我的不满开始变为怨气。望着面目全非的皮鞋,溅满泥水的裤腿,我又是一阵懊恼。

  “女子啊,你看你衣服都打湿了,快进来烤一下火嘛。”我刚到张大娘的院坝,她的婆婆就迎上来,忙招呼我进屋。

  “莫得事,婆婆。我们是检察院的,我是你的结对帮扶人,快过年了,来看下你。”

  “快进来,我媳妇下地了,孙儿到乡上去了,你们快进来坐。”

  当我看见这座裂着缝隙的土坯房时,当听见婆婆暖心的问候时,我的不满、我的怨言、我的懊恼在那一瞬间就变成了一组证据,有力地证明同样从农村走出来的我,是多么的无知和做作。墙上的裂缝也仿佛变成了一张张大咧着的嘴,正无声地嘲笑。我涨红着脸,跨进了堂屋的门槛。

  屋里只摆放了几张陈旧的桌椅,因为空旷而显得整洁。我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来意,便与婆婆拉起了家常。她说她家中有三口人,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农收入和养些鸡鸭。她常年患病,五十多岁的媳妇和孙子是家中的劳动力,一年到头纯收入有近三千元钱。

  “若是不患病,我倒还可以帮忙做点啥。现在只能干望着,没得用了。”婆婆长吁短叹。我忙声安慰,同时向她宣传了关渡乡发展皂角、川丹参产业的政策,并鼓励她们多发展种养殖业。婆婆说:“现在的政策是好,我们也愿意种经济作物,多养鸡鸭。可是一是缺钱、二是缺技术、三是缺劳力。”

  “婆婆,真武村是我们检察院的帮扶村,你们家又是我们的帮扶对象,你放心,你提到的难题,我们一定会给村里、乡上反映。钱,可以等皂角、川丹参有收益了再给;技术,我们可以联系农技人员进行传授;至于劳动力嘛,你看我们行不?我们也是农村长大的娃儿,农活熟悉两遍就会了。”

  一听到我们要帮她干农活,婆婆连忙摆手拒绝:“要不得,要不得。”

  “你跟我婆婆年龄一样大,看到你就让我想起我婆婆,咋个会要不得嘛。这样,我们认个亲戚,以后你就多个孙女了,喊孙女干活总可以了噻。”我一边说一边拉起了婆婆的手。

  我心中的某个地方被这双布满灰色、黑色口子的长满硬茧的手触动着,变得柔软伤感。

  临走前,我掏出准备好的两百元钱塞进了婆婆的口袋。钱不多,却让我心安。

  当我提出给婆婆照相时,她走进屋里,特意换了一件衣服,站在屋前,对着镜头幸福地笑……

  (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人民检察院)

  编辑: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