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莉:温情常在
2018-05-22 10:31:00  来源:

 来源:清风苑

(陈士莉,1996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法学院,现任徐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民事行政检察处处长,系全省检察机关专门型人才。)

   一 

  生活中的陈士莉爱笑,爱聊,还丝毫不避讳自己“马大哈”的一面:儿子第一天上小学,她竟然忘了去接;五·一假期全家出游,三个人大包小包到了火车站才发现,本该是下午四点出发的票,被她买成了凌晨四点…… 

  但是一旦置身于工作之中,她就完全是另一副雷厉风行的气派:剑眉杏眼,目光如炬,快言快语,嫉恶如仇,脚下总像自带“风火轮”般的来去匆匆,周身仿佛总有股不怒自威的气场。 

  曾经办过这样的案子:望着病榻上原本阳光帅气的少年头部受重创,一级伤残,几近植物人,食不知咽、口不能言;而肇事司机却串通“债主”,试图逃避承担赔偿责任。陈士莉启动鉴定程序,查明借条实际书写时间是案件起诉前不久而非借条中写明之日,当天便找到两原告进行询问,言之以法、动之以情,两人当即承认虚假诉讼事实并主动撤诉,从而保住了少年应得的赔偿款。 

  她也曾为104名下岗职工解开300万元虚假债务谜团,挽回他们的救命钱;为痛失爱女的七旬老人在与女婿的遗产大战中讨回公道……一次次案件的成功办理,带来的并非都是喜悦,而是令陈士莉一次次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检察官,自己有义务让法律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不会永远缺席。 

  “手握真理为民伸冤,胸揣正义有错必纠。肩扛天平一丝不苟,心怀丹青永照千秋。” 

  这封字迹工整、言辞恳切的感谢诗,被陈士莉小心翼翼地珍藏多年。这是一名案件当事人写来的。自打1996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一脚踏进徐州市检察院,她先后奋战在反贪、侦监、民行部门,21年来从未离开过办案一线。 

  如今,身为徐州民行检察掌门人的她,带出了一支扎实稳健、作风过硬、“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团队:在全省检察机关考评中,徐州市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因虚假诉讼监督、协助查办职务犯罪、公益诉讼等工作成效突出,他们两次被省检察院荣记集体二等功;去年的全省民行检察业务竞赛上,一名年轻干警获得大满贯、综合排名第一,另一名年轻干警获得优秀汇报奖…… 

  二 

  2016年4月11日,一场特殊的环保公益诉讼案件在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和普通民事案件不同的是,本案的“原告”是徐州市人民检察院,这也是自201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试点以来,全国首个开庭的以检察机关作为公益诉讼人的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 

  这一天,法院当庭判决支持公益诉讼人的诉讼主张,判决被告鸿顺造纸公司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及服务功能损失105.82万元,开启了环境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的先河,为全国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开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先进经验。此后被告不服上诉,法院二审判决维持原判,又成为全国首例二审判决生效的公益诉讼案件。 

  作为原告席上的公益诉讼人,陈士莉说起这次办案过程来头头是道,对每个日期、数据都烂熟于心。 

  “说起来,最早是我们基层一位民行科长看电视时看到的线索。新闻报道里说,一条河怎么变成了牛奶河?原来是造纸公司私设管道,往河里偷排生产污水。” 

  为降低生产成本,这家造纸公司连续三年至少偷排未经处理工业废水2600吨,虽已经环保部门多次查处,却屡教不改,屡治屡犯。趁着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试点的东风,徐州市检察院层层上报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并在2015年12月22日获得了提起公益诉讼的批复。 

  面对这场“前无来者”的公益诉讼,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第一大“拦路虎”,就是环境损害后果、修复费用究竟如何界定的问题。办案团队首先走访了一家拥有环保部认可资质的鉴定机构,对方的报价是十万元起步。 

  如何才能在保证鉴定结果专业性的前提下,尽量缩减这笔开支?陈士莉从早到晚,连睡觉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一个不眠之夜,灵光一闪:徐州本地就有着丰富的高校资源,检察机关何不干脆组建一支自己的公益诉讼专家库呢? 

  说干就干,陈士莉立刻带队走访了徐州矿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聘请了50 名专家,专业横跨环境工程、生物生态等多领域,全国第一家公益诉讼专家库就此诞生。如此一来,从现场勘查、撰写意见到出庭作证都有专业人士坐镇,不仅扫清了办案路上的专业难题,也解决了环保案件鉴定难、鉴定贵的问题。 

  这起案件先后获评徐州市、江苏省十大法治事件,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等20余家新闻媒体都进行了现场追踪报道,成为在全国都具有标杆性意义的“徐州检察制造”。而陈士莉的这段回忆中,则要额外添上一股独特的味道:那段时间,她和办案组成员像“打了鸡血”似的亢奋,每天忙到深夜回家,孩子早已熟睡,空留满屋弥散着方便面的飘香,久久挥之不去。 

  三 

  “关于我妈妈,我想从她的四个不同身份来说。首先,她是远近闻名的孝女,周末及逢年过节总是带领全家为长辈送去温暖,每次都亲自掌勺;其次,她是贤妻,我父亲工作远离市区,下班不一定赶得回家,她总是自觉多承担部分家务;第三,她是良母,非常重视对我的教育,每天坚持在我起床前做好早饭,在我休息后还要批改我的作业;最后,她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检察官,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工作中对大家包容而非退让,大公无私……” 

  这段条理分明、逻辑清晰的话,源自陈士莉17岁儿子的“出口成章”。据说这孩子小学时,还是个内向的娃,一次学校组织义卖,他因为“羞于启齿”,到头来只能抱着一大摞卖不掉的报纸哭着回家。气得一向好脾气的爸爸举起了拖鞋,打算好好“修理”他一顿—— 

  “谁也没想到,这小子死死抱着拖鞋,说‘这是证据’,要交给警察叔叔。” 

  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强烈的“证据意识”,令爹妈忍俊不禁,自然气也消了。如今这位高大黝黑的“酱油小生”早已是个资深法律爱好者,平时爱看《法律讲堂》《今日说法》之类的法制节目,在学校也十分乐于为同学们解答问题,普及一下检察院、法院职责之类的法律小常识。用老师的话说,这孩子“很有正义感”。 

  要不是和检察结缘,陈士莉说,自己最想做一名老师。如今她也有着江苏省检察机关兼职教师业务教研员和中国矿业大学法律硕士指导教师的身份,就连在家里,也教出了一名高分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优等生”——由于工作需要,在政府工作的爱人常常会向她请教法律问题,久而久之萌生了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念头。在陈士莉的大力支持下,他在整整两年时间里,全部利用上下班途中坐公交车的时间听录音,晚上在家学教材、做笔记,系统自学了法律知识,两年下来,教材和笔记摞起来足足一米多高。最终,他没请一天假、没参加一次辅导班、没耽误一点工作,就创造了高分通过“天下第一考”的奇迹。 

  作为2016年度的全省“最美家庭”,陈士莉这一家的画风不仅美满,还颇有些“清奇”:换作别人,在单位成天和疑难杂案打着交道,回家可能一个字都不想多说,但在陈士莉家里似乎恰恰相反——有这么一对热爱法律的“活宝”父子天天自发组织“家庭讲堂”,人人轮番上去讲故事、辩论,陈士莉说,不光业务水平日日精进,还时不时被他俩逗得“喷饭”。有次,她半开玩笑地插了句嘴:“要是我和奶奶同时掉水里……” 

  要是以为此等终极难题能难倒这对机智父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异口同声给出的答案是: 

  “按你俩溅起水花程度酌情给分。”   

文>本刊特约记者 贾 甲 图>本刊特约记者 周卓君 (责编 田野) 

 
  编辑:徐斌